在東光縣愛心聯盟,提起65歲的志愿者李耀明,大家都會豎起大拇指,由衷地為他點贊。
自2011年加入東光縣愛心聯盟以來,只要是團隊組織的公益活動,幾乎都少不了李耀明忙碌的身影。多年來,他始終堅持資助貧困學子,累計捐款近10萬元,義務出車4萬多公里。
李耀明笑稱自己做公益有“癮”。當看到受助者臉上露出笑容時,他覺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肮孢@件事,值得做一輩子。只要條件允許,我會一直做下去?!?/p>

公認的“熱心腸” 成了愛心志愿者
其實,早在上小學時,轟轟烈烈的“學雷鋒”運動,就把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種子埋在了李耀明的心里。
那時放學后,他經常幫助村里的老大娘擔水、打掃院子,還幫著勞動力少的人家割麥子。上初中時,李耀明還用節假日打草、拾廢品換來的錢買來理發用的推子,組織起“學雷鋒小組”,利用課余時間義務為同學們理發。
后來,無論是參軍到部隊,還是退伍返鄉工作,李耀明一直積極幫助同事、鄰里,是大家公認的“熱心腸”。
2011年中秋節前夕,李耀明路過東光縣城南關路口時,正趕上一群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在搞活動。那一抹亮麗的志愿紅,瞬間吸引了他的目光。
原來,這是東光愛心聯盟組織的一次慰問特困戶和貧困生活動。在現場,李耀明了解到東光愛心聯盟的具體情況,當即決定加入其中。
從此,捐錢捐物、義務出車、扶危濟困,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貧困學生 解除后顧之憂
加入愛心聯盟的那一年,李耀明就結識了他的第一個資助生小敏(化名)。
小敏和父親相依為命,住在破舊不堪的房子里。女孩兒目光清澈,堅強懂事,對上學讀書充滿了渴望,讓人心生憐惜。
時至今日,說起和小敏初次見面的情形,李耀明仍不禁哽咽。
為了讓更多像小敏一樣的孩子能夠走進校園、圓夢大學,李耀明開始跟隨愛心聯盟志愿者搜尋、走訪,不斷為貧困學子提供資助。
日常生活中,發現哪個孩子遇到了困難,李耀明總會及時送上關懷與幫助。
為了讓在縣城上高中的小謙(化名)能夠多陪伴生病的父親,每逢周末或放假,李耀明就開車接送她往返于學校、醫院和家之間,這一接就是一年多。后來,小謙的父親意外離世,李耀明和其他愛心志愿者又忙前跑后,還自掏腰包雇來車輛,與村里的父老鄉親一起幫助小謙妥善處理了后事。
受資助的孤兒小軍(化名)突發腦積水,李耀明不僅為他發起募捐、多次到醫院看望,小軍出院后,把小軍接到自己家中照料,只為讓孩子在休學期間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陽光粥屋里 有事找老李
在東光縣郵政路上,有一家陽光粥屋。這是東光縣愛心聯盟的志愿者每年冬季為環衛工人而設,費用全部由志愿者承擔。
粥屋的墻上貼著10個大字“陽光粥屋里,有事找老李”。
這里的“老李”,說的正是李耀明。
和墻上寫的一樣,在粥屋里,志愿者有事都找他:“老李,饅頭不多了,記住訂啊?!薄鞍撞艘簿蛢煽昧?,記得買點兒?!薄斑€有玉米面?!薄钜靼堰@些仔細記下來,在第二天做飯前準保采購到位。時間久了,不等志愿者說,早餐后他就主動去廚房看看,記下缺啥。
每天最早到、最晚走。清晨,他搬運食材、亮起燈、打開空調;飯后,他檢查煤氣關沒關緊、燈關沒關上、食材缺不缺。粥屋運行期間,李耀明的出勤率始終排在第一。
環衛工人郭文義無兒無女,老伴兒精神有問題,生活困難。李耀明在聊天時知道了他家的情況,馬上告訴了其他志愿者。大家到郭文義家中走訪,為他送去了米、面、油,還讓他從此帶早餐給家里的老伴兒吃。
在陽光粥屋里,一提老李,環衛工人都知道是李耀明。在他們心中,老李是陽光粥屋的一個標桿,更代表了所有有愛心做善事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