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8歲的胡繼松是青縣人,他說自己是一名“未成年人游戲退費維權者”。他熱心公益,10余年來為全國3000多個家庭進行了網絡游戲退費維權,挽回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
(據1月9日《滄州晚報》5版)
10余年,3000多個家庭,1000多萬元……這一串數字讓人輕松不起來,它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正不同程度遭受網絡游戲的侵害。
沉迷網絡游戲,不僅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更是會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甚至引發厭學、暴力、侵害、盜竊等問題,而后者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這不得不引起所有人的警惕和嚴肅對待!
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他們模仿力極強,辨別力卻較差,自控能力更是缺乏。當他們面對形形色色的網絡世界和花樣百出的游戲平臺時,很難做到“片葉不沾身”。
如今,網絡已成為青少年學習、社交、娛樂的重要工具,不能一禁了之。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各方合力,幫助青少年處理好上網與學習、生活的關系,護航他們健康上網。
首先,國家應該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嚴格執法。同時,督促相關平臺堵住實名認證的漏洞,加強防沉迷系統的建設,做到既要為青少年提供休閑娛樂的“入口”,也要給游戲劃上清晰的“界線”,杜絕“打折扣”“搞變通”等行為。
其次,學校要加大教育力度,強化監管,同時組織好閱讀、繪畫、書法、體育鍛煉等各種有益有趣的實踐性活動,培養青少年正常的業余愛好,增強他們的自制力、自控力。
再次,社會應該做好輿論的宣傳引導,進一步形成關愛青少年的良好氛圍。
最后,作為青少年監管的第一責任人,家長要以身作則,不做“低頭族”“手機黨”,不做網絡游戲的“推廣者”和“代言人”。在合理安排孩子日常生活的同時,及早關注孩子的情緒和不良勢頭,以便早發現、早勸阻、早調整。
韓 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