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杭大運河滄州段最早開鑿于三國時期,為曹魏平虜渠,隋代在此基礎上進行疏浚。京杭大運河滄州段北起青縣李又屯村,南至吳橋第六屯,流經青縣、滄縣、滄州市區、泊頭、南皮、東光、吳橋,全長253公里,滄州是京杭大運河流經的20個城市中里程最長的城市。滄州段運河當時稱為御河或衛河,清代以后,稱為南運河。南運河起自山東省德州市四女寺樞紐,由南向北經我省衡水市、滄州市的十一個縣(市、區),于天津市靜??h十一堡與子牙河匯流后經海河入海。
南運河自隋代開鑿至明清,始終是國家的交通命脈,明、清兩代每年都有約400萬石漕糧經滄州運至北京。此外,還有大量瓷器、鹽、煤等貨物靠運河水路運輸。漕運的繁忙和南北物資的融匯給滄州帶來了兩岸經濟的繁榮,更有了大小不等的碼頭、擺渡。滄州段從南向北有桑園碼頭、連鎮碼頭、東光碼頭、泊頭碼頭、滄州碼頭、興濟碼頭、青縣碼頭、流河碼頭等十幾處。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南運河因水資源枯竭而喪失航運能力。目前南運河僅有輸水功能,每年國家利用南運河向天津輸送黃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