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女們的眼中,父親魏立彥不是一位普通的農民——年少讀書,成為學校有名的“學霸”,從農村走到城市,本可以留校任教,但為了陪伴母親,他選擇放棄;為了找尋烈士父親的遺骨,他苦苦奔波;為養活全家人,一人種下21畝地,年產4000多公斤麥子;放下鋤頭,拿起筆頭,書寫的多首詩詞在全國獲獎;民俗、民風,家里總有講不完的故事……他的一言一行如春風細雨,滋養著兒女們成長。
樸實的話語,堅韌的性情,厚道的為人,在青縣新興鎮大泗河村,提起83歲的魏立彥,村民們交口稱贊。
更令人羨慕的,是魏家人勤勉自立的好家風。

▲魏立彥夫婦和三女兒魏玉英
照顧病母 放棄留校機會
1938年,魏立彥出生在青縣大泗河村一戶普通的農民家庭。還沒來得及記住父親的模樣,父親便離他遠去——參加八路軍,隨軍南下。3年后,家中收到噩耗,父親在抗日戰場上犧牲。
因家中有八路軍,一家人屢遭敵人迫害。年幼的他,不得不和家人四處逃亡,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魏立彥和家人的生活才穩定下來。他也終于獲得了上學的機會。
來之不易的生活讓魏立彥倍加珍惜,他努力學習,1958年考入了原天津機電學院。那時,他是學校數一數二的學霸,門門功課都名列前茅。終于,他獲得了留校任教的機會??蛇@時,家中傳來消息——母親病重,需要人照顧。作為家中獨子,魏立彥不得不放棄了留校的機會。
畢業后,他回到家鄉,任教于青縣辛集中學。由于工作認真、責任心強,很快便被鄉政府相中。1968年,魏立彥來到了鄉政府工作。這一干,就是30多年。
那時,魏立彥一心撲在工作上,每年春節,同事們都放假回家過年了,只有他仍在辦公室里伏案寫材料。
1976年7月28日,唐山突發地震。那時,魏立彥不僅在鄉政府上班,還兼職鄉政府廣播站。得知地震的消息后,他顧不上家人的安危,騎著自行車就往廣播站趕。
“一是想趕緊通知大伙兒地震的消息,另外,廣播站里有設備,容易著火,我得去看看?!碑敃r的情景,魏立彥記憶猶新。
由于表現突出,當年,他被縣里評為抗震模范。
聯產承包責任制時期,魏立彥一人種24畝地,年產達4000多公斤,遠近聞名。
忠孝兩全 家風細雨潤心
那些年,魏立彥一直忙工作,顧不上家人和孩子??伤恢?,自己的言行早已化作春風細雨流淌進了孩子們的心中。
在女兒魏玉英看來,父親不僅正直樸實,還很勵志。時至今日,她仍然記得父親趴在床上工作時的情景。
“那時,一家人擠在一張床上,晚上,我們都睡覺了,父親就趴在炕頭寫材料,等我們早上醒來,他還趴在那寫?!睅资赀^去了,這個情景在魏玉英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她還記得,母親當時在青縣繡花廠做技工,每逢廠里改善生活,母親都把細糧、肉菜省下,步行20公里路送回家,給奶奶補身子。
“平時家里有細糧和好吃的,都是先讓我奶奶吃,他們從不吃?!蔽河裼⒄f,后來父親工作忙,母親便辭去了工作,回家照顧奶奶。
“奶奶83歲去世,在村里也算是高壽老人。爺爺是烈士,但始終不知道埋骨何處。父親多年來一直打聽找尋,抽空就往外地跑,聯系爺爺的老戰友,最后終于確認爺爺犧牲在河南清豐縣。父母用行動為我們詮釋了何為‘孝’?!蔽河裼⒄f。
家中的子女們循著父母的足跡,在各行各業拼搏奮斗著。
魏玉英今年55歲,畢業于青縣一中,1985年考入河北大學經濟系,畢業后分配在保定一家國企工作。幾乎在人生的每個重要節點,父親的指點都讓她受益匪淺。平時工作遇到問題,她也會和父親溝通交流。
魏立彥告訴女兒:“即使退休了,也不要閑著,要繼續為國家作貢獻?!?/p>
筆耕不輟 守望鄉土文化
今年夏天,一段小視頻讓大家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魏立彥的身上。原來,他帶著孫子一起學習起了傳統文化、民俗民風。
魏立彥講家風家訓、講青縣的民俗民風,一旁的孫子聽得興致盎然,還獲得很多人的關注和點贊。
回鄉后,魏立彥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學習和研究書法上。他走訪村落和老人,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間的故事。不知不覺間,運河的旖旎風光、鄉俗野趣就這樣被他整理下來。
他還愛好詩詞,筆耕不輟,把對黨、對老一輩革命家的熱愛寄予筆端,曾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70周年、為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為紀念陳云誕辰110周年,以及為香港回歸、2008年奧運會等作詩和寫字,多幅作品在全國獲獎。
晚年,他寫下“生活拾聯”:“食有度,飲有度,處世有度;言要節,行要節,立身要節”勉勵自己。
“立身方正,為官清廉。躬耕躬讀,效優效賢。外和內睦,思近慮遠。盡忠盡孝,慎行慎言。開拓務實,扶危濟難……”這是魏立彥寫下的治家格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對子孫后代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