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譯協于7月27日—8月10日在二外開辦的大學本科翻譯師資培訓課程宛如一次聽覺和視覺的盛宴,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堂課都精心準備,信息量豐富。每位教師都展現出讓同樣身為教師的筆者仰慕的風采。而最讓筆者感到驚喜的是這次課程的口譯理論研究模塊。貫穿整個模塊的始末的,是學員們逐步高漲的期待,是循序漸進、以學生為本的基本教學理念,以及科研成果源于教學又用于教學的科研態度。由于這個模塊課程內容組織安排合理,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課堂上教師與學員之間做到了充分互動,學員們在教學或科研過程中感到的疑惑獲得了解答,在課堂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
坦率地講,在起初聽說課程由口譯技巧、口譯教學和口譯理論研究三大模塊組成時,筆者對最后這個模塊沒有抱太大的期望,擔心會是幾天理論知識的堆砌,如同我們很多口筆譯課一不小心也會犯到的毛病。直到拿到課程表,看到將由《口譯教學與研究》的作者劉和平教授擔綱該模塊的首次課程,講解“口譯:研究與教學”,看到次日下午別出心裁安排了兩個小時的“博士對話”,看到這個模塊里有《口譯教學評估》的作者蔡小紅教授,心中才又升起了隱隱的期待。即使如此,心中還是擔心課程會不會只是每位教師研究成果的照本宣科。
正如每次擔任口譯任務都需要充分的譯前熱身,為了能學有所得,我們很多學員也事先做了一些相應的準備。比如:檢索各位授課教師的詳細資料,閱讀他們的代表論文或著作,以及準備一些教師布置的作業。在口譯理論板塊進一步的準備過程中,筆者又了解到宋亞菲教授為廣西大學外院的建設乃至廣西的翻譯事業付諸的努力,看到任文教授領頭成功申請成為2008年全國精品課程的“英語口譯”課程的精彩,了解到以陳菁教授等為核心舉辦的“首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探索嘗試的成功。各位授課教師在翻譯領域的不菲成就讓我對這個模塊的課程的期待感更增添了幾分。
而各位教師的精彩課程就是在這種與日俱增的期待感當中拉開了序幕。劉和平教授在“口譯研究與口譯教學”課堂上對中西口譯研究成果與趨勢做出了提綱挈領地綜述,既廓清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又指明了今后口譯研究的發展方向。在此基礎上與本次培訓緊密關聯,從口譯研究核心問題著手,對口譯研究與教學之間的關系做出了清晰地闡述。并聯系口譯教學相關問題,對本次口譯理論板塊的設計理念給予說明,使繼之而來的每門課程之間有了聯系,整個板塊立即立體生動起來;宋亞菲教授在“認知研究口譯機制與口譯教學”課堂上從腦神經研究入手,對口譯過程研究做了精辟獨到的分析和講解,為學員開啟了語言研究人員鮮少涉足的認知研究領域的大門,為研究成果進一步應用于口譯教學鋪墊了道路;任文教授在“口譯研究方法與口譯研究轉向”課堂上從最簡單的口譯研究目的出發,層層推進,深入淺出地剖析了口譯研究過程,明確了研究進程中的注意事項;博士對話風格獨特,節奏明快。國內從事口譯研究的7位博士中有6位撥冗出席,他們簡明扼要地為學員們展現了自己博士論文所從事研究的全景,每位博士都與眾學員分享了各自研究經歷中的領悟,雖然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個個源自厚積薄發的經驗,讓每位學員受益匪淺。劉和平教授有效而幽默地控制整個對話進程,對話在與學員們的互動中走向尾聲,每位學員都感到意猶未盡,嘆息兩個小時太短;陳菁教授的“口譯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課本身就為她所講授的內容做出了一個絕妙的注解。課堂從要求學員根據所給幾段資料設計口譯課程開始,幫助學員帶著問題步入課堂,揉合廈大口譯課程設置研究的經驗,有理有據的闡明了口譯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在回歸起首問題的解決中結束。蔡小紅教授的“口譯研究與口譯評估”以及“口譯研究與口譯教學評估”非常精彩,既鋪陳了宏觀的理論框架,又有非常實際的教學案例為佐證,節奏張弛有致,案例生動有效,為學員實際教學提供了富有操作性的示范。關于口譯網絡教育與教學評估有機結合的課題建設的開放式成功也使學員們大開眼界、深受啟發;這個板塊的最后一課則在劉和平教授詼諧生動的“學員研究計劃介紹與教師點評”中畫上了完美的句點。在對學員疑問的解答和研究計劃的點評中,劉和平教授鼓勵青年教師將教學實踐中的所思所想化為成果,建議學員們腳踏實地,從小的校級課題做起,加強與有志之士的合作,逐漸邁向跨學科合作,做大課題。課程在學員們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國譯協秘書處處長楊平引用的這句古話為這次師資培訓做出了最佳的詮釋。中國譯協工作人員不辭辛勞的事務工作,以及每位授課教師的精心準備、有效溝通、誠摯態度、諄諄教誨促成了這次培訓的成功。劉和平教授在課程結束時也表示將與譯協進一步合作,以期在基礎課程上有所發展,來年為學員們提供提高班的課程。學員們的期待,希望最終得以延續。
(作者:文俊 北京語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