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會英語的不一定會翻譯,而會翻譯的不一定會教翻譯。我作為一名英語翻譯教師對此深有體會,因而報名參加了今年暑期中國譯協組織的高校本科翻譯師資筆譯培訓班。此次培訓邀請了國內外具有豐富經驗的翻譯專家,通過技能、教學和理論三個模塊,提供系統的翻譯訓練,其信息量之大,內容之豐富,觀點之多元,非以往任何師資培訓可比,使我們可以兼學各家,博采眾長。
學習結束后,我深深體會到:筆譯技能的掌握,必須以學生大量的閱讀和翻譯實踐為前提。積累不夠,技巧就難以運用自如。這或許是本科翻譯教學效果有時并不顯著的主要原因。然而,翻譯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絕非無足輕重。好的老師可以明顯促進學生翻譯水平的提高。
首先,在積累方面,我們就可以借鑒曹明倫老師的做法,課下不定期地抽查學生背誦中外經典的情況,督促他們多讀多記,增加底蘊,課上引用名篇時隨口背誦給學生聽,為他們樹立榜樣。其次,光抓積累還不夠,老師還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翻譯理念。以往我在教漢譯英時,遇到學生翻譯的中式英語,除了依照參考譯文做就事論事的講評外,也不知道該如何指導學生舉一反三。但這次培訓使我意識到,中式英語往往是因為學生缺乏“去殼化”意識(deverbalization),即打破漢語句子結構,根據其內部語義關系,按英語句式重新組織句子。像這樣的翻譯觀念,我還學到了許多,真想盡快與學生們分享一下。他們只有“明理”,才能少走彎路,邊積累邊提高。最后,我們要在引導學生內化觀念為能力上下功夫,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葉子南老師比較相似譯文的“敏感度”測試和施曉菁老師的“譯文批改”練習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值得借鑒。
以上這些都是我在此次培訓中學到的“授人以漁”之法。然而,如今隨著翻譯本科專業與MTI的設立,翻譯教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趨勢越發明顯。這使我想到,自己所從事的大學本科翻譯教學該如何與時俱進呢?畢竟本科教學目前在全國高校翻譯教學中還占有很大比重。它不同于翻譯專業本科和MTI教學,不能把職場的做法完全引入課堂,其課時有限。它作為英語專業專業技能課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打好扎實的語言基本功,雖然已加入了外交、經貿、金融、科技等領域的非文學翻譯,然而單純的技能培養仍難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一名合格的外語人才不僅要語言功底扎實,知識廣博,還要善于思考,才能勝任各種工作。通過這次學習,我想,在翻譯課中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特別是語言之外的邏輯思辨能力或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
在這次培訓中,何剛強和姚錦清老師都提到英語專業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下筆木訥,不會靈活處理問題。這些其實都是思辨能力欠缺的表現。所謂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而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在翻譯課中,學生所需的思辨能力主要是針對語言以及語言之外與翻譯有關的問題。前者通常是翻譯課的重點,而后者卻往往不受重視。學生對老師或教材所講的翻譯原則、步驟、方法、技巧等,通常全盤接受,很少探究其理據,更少有人提出質疑。雖然這樣的學生可順利通過考試,但遇到實際翻譯工作或研究其弱點就會暴露無遺。所以我們翻譯教師有責任改變這一現狀。
一方面,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與自己溝通對話,自由發表見解。例如,課前可以布置有效的思考題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誘導他們主動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在課堂上進一步就學生的思考結果和思考過程提出批判性問題,引導他們自覺發現其不足之處。這遠比直接灌輸正確的翻譯理念更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此次培訓中的許多老師都允許我們在課堂上隨時舉手提問,或者講完一小節就專門留出時間回答問題,這種開放包容的教學風格的確激發了我們思考的積極性,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另一方面,我們還應引導學生更新思維方式,變“海綿式思維”為批判性思維。英語專業的學生通常都具有海綿式思維,習慣像海綿遇水那樣一股腦地吸收語言知識。該思維方式的優點是:大量的語言積累為聽說讀寫譯等能力培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它畢竟是一種被動的思維方式,更多地依賴專心致志和死記硬背,較少地需要考問、鑒別、評估、選擇等艱苦的智力活動。學生進入高年級,需要轉變成思想者培養翻譯能力時,海綿式思維習慣就會暴露出缺陷。而批判性思維方式則可以有效克服海綿式思維的弊端。通俗地說,批判性思維就是反思,既發現錯誤、查找弱點,也關注優點和長處,從正反兩方面認識真理與謬誤。具體到翻譯教學,老師講授任何理論最好不忘啟發學生思考其利弊。例如,我們教會學生漢譯英的“去殼化”理論后,就不妨問他們:該理論能使英文更地道,但會不會導致譯文過于自由而背離原文呢?請說出你的理由及解決辦法。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在每次作業中自認為最難翻的地方記下自己的思考與困惑,或者在作業講評之后寫出簡短的經驗總結,督促他們批判性思維,并予以適當的指導??傊?,思辨能力是可以通過訓練提高的,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
思辨與翻譯教學——高校本科翻譯師資筆譯培訓之感悟
來源:中國翻譯協會 發布時間:2016-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