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翻譯協會策劃主辦、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高級翻譯學院協助設計、并由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國際翻譯高校聯盟以及國內外高校支持和直接參與的2009高等院校本科翻譯師資培訓班于7月27日—8月10日在北京成功舉行。這是中國翻譯協會舉辦的第七次全國暑期高級翻譯培訓,也是筆者自1999年以來,第四次有幸參加。每一次的培訓都使我在翻譯實踐、翻譯教學、翻譯研究等各方面受益匪淺。下面就從一個老學員的親身經歷出發,談一下歷屆翻譯培訓對我翻譯教學的指導和幫助,與大家分享收獲,同時也提出了本科翻譯教學有待討論的問題。
一、 前三次暑期翻譯培訓與我的翻譯教學
求真務實是我對暑期翻譯培訓的第一印象,每一次培訓都是應時而至,為我撥開翻譯教學中的迷霧,一步步走入正軌。我于1996年接觸翻譯教學(英語??茖W生)。雖然碩士論文是英漢對比與翻譯,但翻譯教學毫無經驗,當時可借鑒的翻譯教學資料也寥寥無幾。學生們只有一本《英漢翻譯教程》(張培基,1980),沒有漢譯英教材。幾經周折才從一位同事手里借到了她本科時學過的《漢英翻譯教程》(喻云根等編著),漢譯英也總算是“有本可依”了。從1999年上半年起,我開始為本校第一屆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英漢互譯課程。雖然通過兩年的閉門造車,也積累了一些教學資料, 但也只能夠應付每周兩次的課堂教學,學生和我對外面的世界幾乎一無所知,唯一能夠求助的是當時的三種翻譯期刊:《中國翻譯》、《中國科技翻譯》和《上??萍挤g》,而真正能夠讀得進去的也就是里面的技巧和方法一小部分,沒有體會到一點翻譯的樂趣。正當我在放棄還是繼續翻譯教學間徘徊不定之時,《中國翻譯》編輯部發出了在京舉辦“1999全國暑期英漢翻譯高級講習班”的信息,于是,我帶著滿腦子的問題和困惑報了名。從此,便與培訓班結下了不解之緣。
北京1999年的暑期極其炎熱,學習期間的最高溫度曾達到過42.2攝氏度。隨著講座的深入,我對翻譯的熱情也像當月的氣溫一樣,逐日增高。張培基、許淵沖、莊繹傳等老一輩翻譯家的言傳身教使我認識到了翻譯及翻譯教學的意義和任務。譚載喜、王克非、王東風、羅選民、孫藝風及其他諸位學者對翻譯理論及實踐的闡釋使我豁然開朗,激起了我對翻譯研究的興趣。培訓期間還結識了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高校英語教師、研究生及各行業的翻譯工作者,大家暢所欲言,互通有無。首次培訓使我有了找到家的感覺。也是在這次培訓班上,我了解了全國英語專業四、八級考試的相關信息,為我校爭取到了參閱四、八級試卷的資格,從而也為我系其他各科教學的對外交流打開了暢通的渠道。
如果說99年的講習班把我引進了翻譯這個大家庭,幫助我及時確立了教學和學術研究的方向,那么,日后的兩年中,我則利用講習班的后續資源和財富,使自己逐步成為了翻譯教學與研究領域的積極參與者。兩年之內在各方協助下,修訂了我校本科英語專業培養計劃和翻譯課程教學大綱,編寫了適合本校學生使用的英漢、漢英翻譯練習冊,發表了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論文,出版了經濟類譯著一部。獲得成績的同時,也碰到了更多新的問題。
新世紀之初,教育部頒布了新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將“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2000)定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培養目標。傳統翻譯教學中重文學輕應用翻譯的缺陷凸顯出來。于是,如約而至的2001年的全國暑期英漢翻譯高級講習班,除了向學員展現中西方最新翻譯動態、推介日漸成熟的翻譯學原理之外,特別推出了政治翻譯、法律翻譯、外交翻譯、口譯課程設計和口譯訓練課程。又一個十天的強化訓練,使我對西方翻譯模式、翻譯新論、翻譯標準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劉和平老師的“翻譯理論研究與教學方法論”讓我第一次領悟到了翻譯理論對翻譯教學的指導作用。培訓期間還就本科翻譯教學中口筆譯的課時安排、英漢、漢英的比例分配等教學細節問題同專家和學員進行了探討。
自2001年下半年起,我的翻譯教學逐步納入正軌。首先將“英漢翻譯”正名為“英漢翻譯理論與技巧”,進一步明確了本課程教學目標,豐富了教學內容,增添了基本的翻譯理論、英漢語言與文化對比、文體翻譯等內容。隨后,集眾多教材之精華,編寫講義,設計多媒體課件,使教學內容、方法和形式不斷改進,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翻譯的積極性,教學效果逐年提高。從2002至2005年間我校(二本)學生英語專業八級翻譯考試(總分20)的平均分數高出全國1.5-2.5分。在考取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學生中,半數以上的學生選擇翻譯專業。其中兩名學生已從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翻譯專業畢業后到高校從事翻譯教學,一名成了我的同事,分擔口譯教學,今年與我一道參加了本次本科翻譯師資課程培訓。
隨著我國高校翻譯教學隊伍的不斷壯大,翻譯教學培訓就提上了中國譯協的議事日程。2004年暑期全國英語口筆譯翻譯教學高級研討班,將培訓的重點轉向了高校翻譯教學。此時,經過翻譯界廣大專家學者五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翻譯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正含苞待放。2006年3月,教育部首次批準在部分高校設置翻譯本科專業,是翻譯學科基本確立的標志。各地高校紛紛躍躍欲試,我的學校也不例外,但多數學校對于開設翻譯本科專業的條件、培養目標、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選擇、教學模式等還十分陌生,大有一哄而上的勢頭。在此背景下,中國譯協《中國翻譯》編輯部聯合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高級翻譯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舉辦了“2006暑期全國英漢口筆譯翻譯教學高級研討班”。 我第三次走進了暑期培訓的課堂,參加了筆譯教學的培訓。翻譯教學現狀、應用文體翻譯教學、電腦輔助教學是本次培訓的特色。
2006年的培訓真是對癥開方,穆雷教授的《中國翻譯教學現狀與問題分析》使學員們對當前的翻譯學科建設有了清醒的認識。本科翻譯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教育部的審批非常嚴格,翻譯專業的開設必須具備良好的軟硬條件,尤其是師資配備,以便確保該專業的教學質量。學員們將此信息及時反饋各自學校,根據實際情況設計自己的未來發展,避免了一窩蜂申辦翻譯專業的盲目。我所在學校就是將原來的申辦翻譯專業計劃修改為在原英語專業基礎上開設翻譯方向。這符合我們學校的客觀條件,也滿足了學生就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經過兩年的調研和準備,我校于2008年開始招收第一屆英語翻譯方向學生。我負責完成的翻譯方向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參考了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復旦大學翻譯系及2006年暑期培訓班學員所在學校英語翻譯方向的相關資料。
此次培訓的另一大收獲是:我把香港中文大學的翻譯作坊引進了翻譯教學。翻譯作坊對不同文體的翻譯實踐非常適用。學生們在譯前的資料準備、譯中的分工合作、譯后的討論、修改、定稿、全班講評等整個翻譯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運用所學理論和技巧完成各項任務,這樣既增強了他們的競爭意識也培養了團結合作的團隊精神。此外,我也開始嘗試信息技術給翻譯教學帶來的便捷和樂趣。利用網絡教學軟件,開設了“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網絡輔助課程,建立了師生互動平臺,隨時答疑解惑并及時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了解他們對翻譯課的各種需求,解決了因翻譯課時不足帶來的許多問題。2008年,我負責的“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被評為學校優質課程。
現在想來,十年中的三次培訓課程對我來說似乎都是量體定做,每次都能使我的翻譯教學更上一個臺階??梢宰院赖卣f,十年來我已從一個對翻譯教學毫無興趣的英語教師成長為了一名合格的、酷愛翻譯的英語專業本科翻譯課教師。但是,隨著我校翻譯方向的開設,我和我的教學團隊必須盡快完成向翻譯專業教師的角色轉換。角色的轉換首先需要觀念的更新,“2009年的大學本科翻譯師資培訓證書課程” 就是我期盼已久的更新觀念、迎接翻譯專業新時代的一次盛宴。
二、本次培訓給我的啟迪
本次“高等院校本科翻譯師資培訓”是中國譯協繼2004和2006年兩次全國暑期翻譯師資培訓之后,利用其作為全國性專業翻譯組織的地位和優勢,調動國內外各種資源而精心籌劃的專門針對本科翻譯師資的全國翻譯師資培訓證書課程。與我參加過的前三次培訓相比,本次培訓別具特色,使我對翻譯教學有了新的感悟。
本次的培訓課程是經過12位全國大學本科翻譯師資培訓專業指導委員會專家按著國際TOT模式設計出的一套完整、科學的翻譯教學培訓項目,具有“整體性、系統性、針對性和專業性”等特點(任文,2009,2:48-52)。這些特點集中體現在了課程的三個模塊設計和培訓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三個課程模塊分別是:翻譯技能模塊、翻譯教學模塊和翻譯理論研究模塊,分為口譯教學和筆譯教學兩個方向。畢業典禮上,學員們一致認為:這三個模塊充分考慮到了當前本科翻譯教師的知識結構、經歷以及語言能力;在目前翻譯課程教學從教學翻譯向翻譯教學的過渡和轉型時期,這次培訓在更新一線翻譯教師的教學理念、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追加教師的教學資本必將發揮巨大的作用。作為老學員,我的感悟就更多了,限于篇幅,只就翻譯教學理念的更新談一些體會。
近年來,我一直關注國內有關“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的討論,雖然至今對其內涵和定義尚無定論,但是,本次的課程培訓使我們對專業翻譯的特點、專業翻譯教學的培養目標、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有了新的、全面而系統的認識。
在翻譯技能模塊,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姚錦清教授的“專業筆譯的理念和技能”一講首先向我們揭開了“專業翻譯”的面紗。姚教授認為:專業翻譯與大學翻譯的混淆,直接后果就是“培養出大批完全不會或基本不會翻譯的‘雙語人才’”;文學翻譯與專業翻譯的混淆,直接后果就是“以文學翻譯的理念和方法來對待專業翻譯,造成當今中國遍地可見的‘趣味’譯文”。姚老師通過大學翻譯(University Translation)與專業/職業翻譯(Professional Translation)的對比,使我們明白了專業翻譯是“以培養合格的職業翻譯人員為目標;學生的目的是學習翻譯技能,至少在理論上要求學生已經掌握嫻熟運用工作語言的能力;教師主要是職業翻譯人員。”專業翻譯屬于“開放式體系”,譯者面對的是市場和客戶,注重的是“信息傳遞”和“被目標受眾接受的效果”;譯文注重“篇章整體效果和語言外的效果”;職業翻譯“更注重翻譯的過程,強調相關知識,注重培養譯者的翻譯技能(翻譯意識、翻譯策略和翻譯解決方案)”。與傳統翻譯截然不同的是:“專業譯者可以懷疑原文的既定性和不可更改性,甚至譯者必須在一定程度上發揮鑒定和編譯原文的功能——優化原文。”隨后,姚老師利用生動有趣的案例闡述了三個翻譯新理念:“專業翻譯是職業翻譯,是以語言轉換為形式和手段,以交流為目的的系統工程(語言外的訓練極為重要)”;專業翻譯是在當今信息時代(地球村)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是市場需求推動的新興行業,在中國尤其如此;專業翻譯是非文學翻譯,本質特性、操作方式、規律、目的、標準等等多方面均有其鮮明的獨特性。”
如果說姚教授的翻譯新理念令我們耳目一新,必將引導日后的翻譯教學改革,那么,翻譯教學模塊中各位教授的講座則對今后翻譯教學更具有直接的指導。穆雷教授介紹的即將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的《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討論稿)讓廣大學員先睹為快。各項要求非常詳細,包括區別于外語專業的具體培養目標、學時分配、課程設置、教學要求、教學原則、教學方法與手段、測試與評估等。廣外翻譯學院博士生導師、兼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全國翻譯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仲偉合教授在“本科翻譯教學的理念和準則”一講中明確指出專業翻譯人才的特征是“應用型、實踐性、職業化”,并對國內現有的“翻譯專業本科教學、外語專業高年級翻譯方向教學和雙學位/雙專業教學”等三種翻譯本科培養模式進行了對比。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高級翻譯學院院長鮑川運教授提出了以過程為基礎的翻譯教學規范。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翻譯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何剛強教授在“翻譯專業建設及翻譯師資”一講中,指出目前我國翻譯教學需克服的兩種傾向是:“見物不見人”:重教材、硬件設施,忽視教師和學生;“重技巧輕底蘊”:偏重技巧,較少考慮人才全面的人文素養。何老師提出了對譯者的八條要求:“精通外文,駕馭母語,熟悉題材,神合作者,具備才氣,虔誠敬業,樂意合作,善于變通。”同時指出,“理想的翻譯教師應具有: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精通翻譯的一般策略與技巧;寬廣的翻譯理論視野,熟悉國內外譯論發展動向;持久的琢磨翻譯激情,懂得教學的互動與循循善誘。”劉和平教授和鮑川運教授則分別闡述了翻譯質量評估和翻譯教學評估的作用、類型、原則和方法。
總之,這次本科翻譯師資培訓不但“在單期參加人數、單一語言對(漢英、英漢)培訓規模、參加教學的人數”方面創下了三個世界之最①,還為我們這些一線的教師進行了“洗腦”,而且效果立竿見影。這樣講毫不為過,因為聽課之余,學員們就展開了本科翻譯培養模式交流和探討。以下是根據我校目前英語專業翻譯方向學生實際情況,在新的翻譯教學理念指導下,借鑒兄弟院校經驗,擬進行的教學改革,望能拋磚引玉。
首先,第一時間把本次的培訓收獲與我的翻譯教學團隊分享,更新觀念,提高整個團隊的綜合能力:即翻譯實踐能力、翻譯教學能力、翻譯研究能力,進而提高團隊的合作能力。
第二,與團隊一起按照以過程為基礎的翻譯教學原則,參照《高等學校翻譯專業本科教學要求》(討論稿),對我校2010年英語專業翻譯方向培養計劃中的培養目標、學時分配、課程設置、教學要求、教學原則、教學方法與手段、測試與評估等進行修訂。適當增開國學課程;利用本校信息科技優勢,提高學生翻譯過程中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加大過程評估力度,兼顧三個結合,即主觀與客觀的結合、自我評估與互動式評估的結合、課內評估與課外評估的結合。
第三, 加大低年級學生的基礎教學,最大限度地彌補理工科二類院校外語專業學生與外語類或綜合性一類院校因生源知識結構差距而造成的“先天不足”。
三、新的問題和期盼
毋庸置疑,本次的翻譯師資培訓,無論是學員評估還是培訓師自我評估,都圓滿完成了其既定目標,而在翻譯理念的更新上,其效果遠在我的預期之外。但是,正如我自己10年來的經歷一樣,隨著對翻譯學科認識的不斷提高和翻譯教學的不斷深入,我們肯定會有新的疑惑和問題出現。例如,在仲偉合教授所提到的三種翻譯本科培養模式中,后兩種該如何有序發展?尤其是高年級的翻譯方向,它能否成為本科翻譯專業的重要補充?畢竟目前全國能夠申請到本科翻譯專業試辦資格的院校只有19所,而在全國至少900多所設有外語本科專業的院校中,幾乎60%的設有翻譯方向②。這次培訓班70%以上的學員來自這些院校③足以說明全國高校對于辦好翻譯方向的重視和決心。當然,這些學員肯定會像我一樣,積極借鑒本科翻譯專業的培養模式,但是因為學校辦學特色不同、生源不同、師資和各項設施都不盡相同,所以其翻譯方向的培養模式必將各具特色。值得慶幸的是,中國外文局黃友義副局長在本次培訓班開幕式中提出了建立我國高校翻譯師資培訓長效機制的必要性;在結業式上,《中國翻譯》雜志常務副主編楊平稱這次的培訓是翻譯界的“黃埔一期”,那么就還會有二期、三期…… 因此,希望廣大學員能夠像楊老師期盼的那樣,把所學到的新理念、新知識、新方法應用到自己的翻譯實踐和翻譯教學中并及時總結,待到下次相聚時,同大家分享收獲、共克難題,以便迎接我國新時期翻譯教學一個又一個挑戰,為高校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盡到一分子的力量。
(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李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