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建立專業化、系統化的高校翻譯專業師資培訓機制
——2010年暑期全國高等院校翻譯專業師資培訓紀實報道
7月13日至7月22日,2010年暑期全國高等院校翻譯專業師資培訓在北京外研社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這是中國翻譯協會和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順應我國翻譯學科建設的蓬勃發展,整合之前分別舉辦的高等院校本科翻譯師資培訓班和全國MTI師資培訓班,首次聯合組織的涵蓋本科和碩士翻譯專業教育的師資培訓。國際翻譯家聯盟副主席、中國譯協副會長、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黃友義以及中國譯協副會長、此次培訓承辦單位之一北京外國語大學副校長金莉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來自祖國大陸和臺灣140多所高校、相關專業機構以及日內瓦國際勞工局等國際組織和機構的近300名外語、翻譯專業教師及一線翻譯工作者參加了為期十天的強化培訓。本次培訓得到了國際翻譯家聯盟(FIT)、國際翻譯高校聯盟(CIUTI)、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北京外國語大學、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MIIS)高級翻譯學院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參與。
為確保這項培訓課程的質量,中國譯協和全國翻譯碩士專業教指委專門成立了高等院校翻譯師資培訓專業指導委員會,北京外國語大學、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高級翻譯學院和《中國翻譯》雜志社在培訓組織策劃和課程規劃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各方集思廣益,獻計獻策,對培訓課程進行精心設計,努力使課程安排更加科學合理、更加符合翻譯專業教學的規律和特點。今年的培訓課程,從專業訓練、專題講座,到翻譯課程示范觀摩、專題研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參與培訓課程的指導老師陣容強大,匯集了內地、香港、美國、歐洲等地在翻譯、翻譯教學和翻譯理論研究領域有突出造詣、有代表性的專家學者,他們分別從翻譯教育理念、翻譯教學方法、翻譯教學過程和翻譯教學評估、翻譯實踐等方面進行授課。除此之外,培訓還有意識地邀請翻譯行業的代表與學員交流,請他們從翻譯行業的角度談對職業翻譯人才的要求和期待,以期促進產、學、研的有效結合。
十天的培訓課程組織井然有序,在第一天的培訓主旨發言中,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柴明熲教授做了翻譯專業教學理念與培訓目標的報告,強調翻譯專業教學應培養實用人才,培訓目標的確立與培訓類型應按照翻譯崗位設置。并針對專業建設、課堂教學、教學資源庫、教學設施管理、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翻譯服務與國際合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建設性的意見。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高級翻譯學院鮑川運教授談到本科翻譯專業與翻譯專業碩士教學的銜接問題。認為雖然二者在難易程度上有所差異,但二者共同的目標都是培養市場導向的實用人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翻譯學研究中心穆雷教授就MTI課程設置做了詳細的考察和評估,指出一些學院結合自身優勢和特長,設置實用型課程,緊密聯系翻譯產業、突出培養職業能力,為其他正在申報MTI的院校提供了很好的參照。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王立弟教授作了翻譯教學與研究方法論的報告。
國際翻譯家聯盟秘書長Frans De Laet、國際會議口譯協會主席Benoit Kremer、與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高級翻譯學院鮑川運、施曉菁教授主要負責四天的專業教學法版塊的口譯教學法的培訓,Frans De Laet和鮑川運教授所講授的內容包括:口譯認知過程與認知習慣的培養、聽力理解與訓練方法、口譯筆記與教學方法、交替傳譯的信息處理與視譯教學等。提倡從翻譯的角度看語言而不是從語言的角度看翻譯,強調語篇聽辯解析的重要性。Benoit Kremer和施曉菁教授講授的內容包括國際會議同聲傳譯的專業要求、口譯訓練中各種課型的作用,本科、碩士階段同聲傳譯教學的作用、目的和方法等等。國際翻譯高校聯盟主席、日內瓦大學高級翻譯學院院長Hannelore Lee-Jahnke教授和德國美茵茲大學跨文化翻譯研究所主任Martin Forstner教授以及中山大學王東風教授、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高級翻譯學院陳瑞清博士以及上述柴明熲、施曉菁教授等主要負責筆譯教學法的培訓。Hannelore Lee-Jahnke和Martin Forstner教授在培訓中強調筆譯教學過程應突出認知過程和認知習慣的培養、翻譯技能的培養。他們對翻譯和翻譯教學的評估做到了細化、量化和具體化,實踐性很強。他們還提出翻譯教育的跨學科模式以及一系列實用性很強的實證研究方法。兩位專家還在課堂上啟發學員演示自己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并給予點評,加深了學員對教學與評估的認識。王東風教授分析了英漢翻譯中語篇分析的重要性,并通過豐富的實例講解了語篇分析的多重維度。施曉菁教授著重講授了漢譯英基本技能要求及教學的方法。柴明熲教授就筆譯課程中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工作原理、語料儲存、語料比較和譯后儲存做了詳細的講解。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可幫助解決術語不確定的問題、語料質量的問題、預翻譯不同格式、不同軟件的操作問題、組員分工模糊問題、翻譯進度不明確的問題,還可幫助解決深層的術語翻譯問題、相似結構翻譯問題、組員之間的溝通問題以及與客戶之間的溝通問題等。陳瑞清博士系統講解了語料庫在翻譯教學中的作用,如:語料庫與翻譯培訓的關系,商業語料庫和自建語料庫的功能與區別,語料庫與翻譯教學實例,以語料庫為本的翻譯培訓的發展方向等等。他指出,語料庫旨在為傳統的翻譯教學提供優化的教學手段。而以語料庫為基礎的翻譯研究,其發展趨勢更加客觀。
本次培訓的教學觀摩與研討階段將學員分成本科筆譯教學、本科口譯教學、碩士筆譯教學、碩士口譯教學四個小組。組織學員觀看教學錄相并前往北京外國語大學實地體驗翻譯教學。北外英語學院和北外高級翻譯學院的教師根據自身的經驗分別向學員做了教學示范報告,內容涉及:本科翻譯專業的辦學理念與實踐,發展學習者的翻譯能力與筆譯教學的原則和方法,合作建構教學法在“國粹文化英譯”課程中的應用與反思,北外英語學院翻譯系口譯課程設置及安排,職業口譯能力的培養,循序漸進的同傳教學等,同時他們還特別強調了翻譯教學中的復語能力的培養、口譯的現場感和翻譯材料的不斷更新,以及在筆譯過程中評估和指導的有序和深入,還有筆譯過程中的體驗性訓練等。
此外,南京大學許鈞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王斌華博士、北京外國語大學李長栓教授分別做了關于MTI教材的示范報告。中國外文局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中心副主任盧敏做了關于翻譯人才培養和翻譯資格考試的報告,傳神公司代表也提出了校企合作的辦學途徑。
在翻譯專題講座板塊,著名律師趙久蘇依據其在東西方兩種文化環境下所受的教育及成長的經歷以及多年的法律實務的經驗,探討了法律翻譯的本質和三個基本原則,并對法律翻譯中存在的一些難點問題提出了一些可資借鑒的建議。外交部翻譯室副主任許暉結合多年豐富的外交翻譯實踐經驗,講解了外交翻譯的特點、外交翻譯需要具備的素質以及如何訓練成為合格的外交翻譯人才。美國南加州大學終身教授劉軍則從文化的角度闡釋了文學翻譯作為一種藝術所具有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
7月22日舉行了翻譯理論研究版塊的培訓,同時舉辦了中國當代翻譯理論研究暨《中國翻譯》雜志創刊30周年論壇。許鈞教授結合全球化語境,闡述了翻譯的跨學科研究方法論、劉和平教授闡述了口譯教學與新方法,朱志瑜教授對西方當代翻譯研究與研究方法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講解。每位發言者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予了高品質且最大信息量的學術講座。隨后舉行了培訓結業典禮及《中國翻譯》雜志創刊三十周年暨出版200期有獎證文頒獎典禮,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全國翻譯碩士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京大學許鈞教授作培訓總結發言。他對此次培訓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明確表示今后中國譯協將與全國翻譯碩士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進一步加強合作,繼續聯合舉辦翻譯師資培訓,從而使這一活動常態化、機制化。
此次培訓受了學員的高度評價和認可,他們認為通過培訓,對翻譯和翻譯專業教學的規律特點、基本理念、原則和方法以及翻譯理論研究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把握,開拓了翻譯教學與翻譯研究的思路,有了學習新的教學方法與科研方法的緊迫感;通過學習西方翻譯培訓的具體方法,對翻譯專業教學的市場化導向有了明確的認識,認識到翻譯專業教學應在繼承和發揚翻譯教學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翻譯市場需求,加強翻譯過程訓練與研究以及實用文本的翻譯教學實踐,從而為翻譯教學和研究的理據性提供新的思路。
全球化與信息化的到來對翻譯這門新興的學科提出了新的挑戰,對從事翻譯專業教學的老師無疑也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素質要求。培育高素質翻譯師資隊伍是翻譯學科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也是造就合格翻譯人才和促進翻譯行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受國務院學位辦的委托,全國翻譯碩士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已將翻譯師資培訓納入翻譯專業教育評估體系。然而,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組織翻譯專業師資培訓、如何培養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滿足翻譯行業需求的合格翻譯人才,的確是一個新課題。中國譯協作為全國性的翻譯專業組織,全國翻譯碩士專業教育指導委員會作為翻譯專業教育學術指導機構,紛紛表示將在這方面發揮積極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以此次聯合組織的翻譯師資培訓為契機,不斷總結經驗,進一步加強組織和協調,有效整合資源,努力構建符合翻譯專業教育規律的系統化的高校翻譯師資培訓的長效機制和平臺。期待通過譯界的共同努力和參與,通過搭建起的這一翻譯專業師資培訓的平臺,能夠涌現出更多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高校翻譯師資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