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7日至8月10日,中國翻譯協會與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翻譯及語言學院合作,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辦了2009高等院校本科翻譯師資培訓班。本次翻譯師資培訓分為筆譯和口譯兩部分,分班和合班授課相結合,筆者有幸參加了口譯部分的精彩培訓,感覺收益頗多,在這里想與讀者分享一下培訓中獲得的一些啟示。
在筆者看來,口譯班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培訓項目對現階段高??谧g教學中存在問題的精確診斷。近年來,在高校從事口譯教學的不少老師并未接受過系統的翻譯師資培訓,口譯實戰經驗欠缺,對具體的口譯技能以及基于技能的教學方法不甚明了,在日常教學中存在教學理念不清、“定位”不準、課程管理缺乏、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單一,以及考核評估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制定和實施具有針對性的TOT(Training of Trainers)計劃來加強高??谧g師資隊伍的能力建設。(任文,2009) 其次,本次培訓課程在設計方面體現了“以過程為基礎”的原則,可操作性強。整個口譯培訓計劃包括“技能”、“教學法”和“理論研究”三大模塊,旨在建立一種“操作性較強的翻譯教學規范”,使翻譯教師們可以正確認識和掌握翻譯的“認知過程”、“技能”和“訓練方法”,提高翻譯教學的“系統性、專業性”,(鮑川運,2009) 同時也為教師們以后從事口譯研究,特別是口譯教學研究打下一定基礎。
口譯班正是在科學系統的TOT設計理念指導下,集合國內外在口譯實踐、教學和研究方面造詣突出的專家學者對三大模塊所涉及的教學內容進行系統講授。各個模塊的授課教師各司其職,揮其所長,“教”“學”互動,精彩紛呈,為熱情高漲的學員們奉獻了一個難忘的“學習假期”。
一、 技能培訓,重點突出
口 譯是一種特殊的專家技能(expertise),而這種專家技能又是由各個小的亞技能(sub-skills)組成,如聽力感知、信息理解、記憶與提取、譯語表達、認知補充等。(Moser-Mercer, et al. 1994)擔任技能部分授課的老師們來自美國、歐洲和國內頂尖的高級翻譯學院,很多都是國際會議譯員協會(AIIC)的成員,。他們根據自身豐富的口譯實踐和教學經驗,將口譯中最重要的技巧,如原語聽辯、短期記憶、口譯筆記、無筆記交傳、筆記長交傳、數字口譯、演講與表達、視譯、同聲傳譯等,按照口譯認知過程的先易后難順序,給培訓學員進行了全面講解,并且對信息視覺化和組塊化、抓取信息重點、邏輯分析、筆記原則、順句推動、 靈活表達等難點問題進行了突出強化。除了口譯方面的單獨技能練習外,中國譯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黃友義在合班課中對中譯外的問題現狀和指導原則的探討也給學員們的口筆譯實踐帶來了很多啟發,如中譯外應該“分門別類,不同處理”,“黨政文件,以忠實原文為主”,“新聞報道以讓人看得懂,聽得明白為主”,“書名、文章名,應力求新穎、吸引人”,“文化生活,轉換角色,力求輕松愉快”,“文學小說,則應具備兩種文化環境的生活經驗”;中譯外沒有捷徑可走,譯員需要“反復實踐,反復推敲”,“內知國情,外曉世界”(口譯培訓課堂筆記)等等,令人印象深刻。
二、 教學探討,系統新穎
在教學法板塊,教授們從口譯教學的總體目標、大綱要求、課程設計、技能設定、培訓策略、教學評估等環節進行了系統講解。令人耳目一新的部分是來自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陳瑞清博士的“語料庫在漢英翻譯及教學中的使用”。陳老師通過現場演示語料庫技術在口筆譯實踐、教學和研究中的具體操作方法,讓學員們對這一以新技術為基礎的教學和研究手段有了基本的認識。教學法板塊的老師們大體遵照了口譯教學中最為成熟的兩大過程范式:一是由巴黎高翻提出的釋意“三角模型”,即 1)從原語到譯語的口譯活動形成一個三角形;2)從原語到譯語的直線翻譯叫做“轉碼”(transcoding),原語-轉碼-譯語構成三角的底邊;3)從原語到譯語的折線翻譯叫做“釋意”(making sense),原語-釋意-譯語構成三角的腰邊。(Seleskovitch & Lederer,1989:168) Seleskovitch認為“釋意”(1978:336)是“有意識的”認知努力,“意義由語言意義加認知補充(知識)構成”,而且釋意需要“去除原語語言外殼”(de-verbaliztion)的干擾。因此,“釋意”會比依靠幾乎是自動化條件反射的“轉碼”更耗精力與時間,但達到的交際效果是生成了更加自然、地道和準確的譯語,因此,“釋義”是比“轉碼”更好的翻譯策略,口譯培訓的要點之一就是糾正學生的“轉碼”傾向。(Seleskovitch & Lederer,1989:75) 二是法國口譯理論專家Daniel Gile(1995:162-178)提出的“精力分配模式”, 即要保證翻譯的順利進行,交傳譯員要在第一階段的聽力與分析、筆記、短期記憶和協調以及第二階段的回憶信息、讀取筆記和譯語產出方面的能力要大于或等于翻譯任務的需求,而同傳譯員在聽力與分析、記憶、產出和協調方面的能力要大于或等于翻譯任務的需求。盡管目前人們對這兩大范式存有不同看法,但它們對口譯教學的啟示作用是無庸諱言的。
三、 理論研究,操作性強
除了詳細而生動的技能和教學模塊,很多培訓學員也是相當期待在最后出現的“理論大餐”。從效果來說,這個模塊讓那些有志于進行口譯研究的高校教師們產生了極大的“滿足感”。“理論研究”板塊聚集了目前國內口譯研究領域最主要的專家:北京語言大學劉和平教授首先進行了口譯教學研究理論的概述;接下來四川大學的任文教授給學員們系統地講解了做口譯研究的方法與步驟,結合具體實例介紹了如何選擇口譯研究題目/提出研究問題、確定研究目的、設計研究方法、收集分析數據,并最終得出研究結果,深入淺出,頗具啟發性。廣西大學大學的宋亞菲教授探討了口譯認知研究中的右腦開發問題,廈門大學的陳菁教授從廈大口譯培訓模式分析了口譯課程設計和評估的要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博士生導師蔡小紅老師介紹了她及其團隊開發的口譯評估體系以及為學生自主使用的口譯學習和網上評估系統。此外,在劉和平教授的召集下,國內已經完成口譯博士論文的學者們也跟口譯班的學員們進行了座談,介紹了各自的研究領域及科研心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劉和平教授提前讓學員們就各自關心的研究問題提出自己的方案或問題,在理論板塊的最后再將問題進行分門別類,逐個解答,讓許多學員感覺豁然開朗??梢哉f,整個理論模塊的設計讓學員們感悟頗深,如研究課題要有意義,有可操作性,研究方法要得當,大的研究課題需要建立研究團隊,合作分工開展等,讓正在進行或是即將涉足口譯研究的學員們獲益匪淺。
結語
2009高等院校本科翻譯師資培訓班名師授課名不虛傳,學員熱情高漲參與性強,效果很好,給目前欣欣向榮、但又充滿了問題與困惑的國內高校翻譯教學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期待這樣的師資培訓可以定期、持續地舉辦,給中國翻譯教育的新生力量以更多的培育和澆灌。
(作者:胡敏霞 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