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專注于口譯教學與會議口譯實踐的高校教師,我由北外英語學院翻譯系選派,于2009年暑期參加了中國翻譯協會和《中國翻譯》編輯部主辦的高等院校本科翻譯師資課程口譯方向的培訓。該培訓得到了美國蒙特雷翻譯與語言學院、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和國際翻譯高校聯盟(CIUTI)的大力支持,由國內外長期從事翻譯實踐、教學與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共同授課。為期半個月的封閉式課程不僅內容緊湊、信息量大,而且理論翔實、實用性強,對從事本科口譯教學與研究的教師頗有裨益。下面我就將此次培訓的特點和對口譯教學的啟示做一總結。
一. 本科口譯師資培訓的突出特點
此次高等院校本科口譯師資培訓令我感觸較深的主要有以下兩點:
第一,組織安排科學合理。培訓采用版塊式教學,圍繞口譯技能(24學時)、口譯教學法(30學時)和口譯理論研究(24學時)三方面分別展開,設計思路清晰、學時安排合理。其中口譯技能版塊就口譯中的聽力理解、中英交傳、英中交傳、視譯和同聲傳譯進行專項培訓和實戰演練??谧g教學法版塊除了探討上述分項教學環節的具體操作方法之外,還從宏觀視角講解了本科翻譯教學的理念、大綱教案的設計和教材選擇。此外,外交部翻譯室和全國翻譯專業資格考試的負責人還從職業口譯的角度提出了對口譯人才培養和翻譯教學的深入見解??谧g理論研究版塊內容相當充實,授課教師結合各自的教學科研實踐,系統介紹了包括釋譯派理論、口譯認知研究以及語料庫應用等國內外口譯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由六位國內口譯研究博士參加的博士對話專題更是為從事本科口譯教學與研究的教師打開了嶄新的視角。
第二,實戰派教師特色鮮明。授課教師均為職業會議口譯員,多位為北外聯合國譯訓班畢業的AIIC會員。他們結合多年積累的口譯實戰經驗,從單項技巧訓練到會議口譯實務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和示范,強調口譯教師必須兼具教學與實踐經驗,在實踐中積累教學素材和感悟,在講授理論技巧的同時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創造一個模擬真實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和現場口譯的心理素質。
二. 對本科口譯教學的幾點啟示
此次培訓提供了很多口譯教學的科學理念,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以下幾點啟示對本科口譯教學有較大的借鑒意義:
(一) 加強聽力訓練,做好口譯鋪墊
聽力理解是口譯的前提,教師應充分重視對積極傾聽與邏輯分析的訓練,使其成為口譯教學的堅實基礎。臺灣文藻外語學院的De Laet教授以生動的練習演示了提高理解能力的訓練方法,即由在規定時間內消失的段落閱讀訓練開始,培養學生快速抓取關鍵詞和連接詞的能力,并將主要信息以圖形呈現出來,鼓勵學生通過視覺化手段加強記憶。在快速閱讀訓練——無筆記聽力訓練——有筆記聽力訓練的過程中,需掌握A語言(中文)先行的原則,要求學生先抓關鍵詞,再做綜述,待掌握積極傾聽的技巧后再進行口譯訓練。
(二) 強化技能系統,提升口譯認知
口譯訓練應圍繞技能還是主題一直是困擾我教學實踐的難題,此次培訓使我明確了以技能為主線開展口譯教學的重要性。分技巧訓練不僅符合口譯訓練的科學規律,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口譯活動的認知,使教師從傳統經驗式的語言教學轉變為注重語言、技能與百科知識三者的有機融合。陳菁教授介紹的廈大口譯訓練模式從口譯中的理解、表達和分析三方面對口譯技能進行了科學梳理,根據技能選擇話題范圍、材料難度和任務場景,對本科口譯教學實踐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劉和平教授總結出的技能分解訓練和綜合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也有效解決了技能與主題如何兼顧的矛盾。
(三) 引入評估機制,量化訓練指標
廣外蔡小紅教授的口譯評估課程也給我帶來很大啟示??谧g評估不僅可以設定訓練標準、監控口譯質量、掌握教學進度和效果,還有助于鼓勵學生自主訓練。蔡教授介紹了針對不同目的的評估類型,并詳細講解了小組活動考評、個人作業考評以及譯前準備階段、筆記訓練階段和綜合技能訓練中各分項訓練環節的量化參數??谧g評估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通過建立評估檔案,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提升口譯意識、針對教師的診斷和建議不斷完善口譯能力。
(四) 打造互動平臺,鼓勵自主實訓
口譯資料庫和自主實訓平臺的建立能使口譯教學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廣外在該領域取得的成績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為國內首家建立口譯學習網站的高校,廣外借鑒了國外先進經驗,為學生打造了一套網絡互動實訓平臺,學生可依據需要訓練的專項技能和評估指標,選擇適合難度級別的材料進行口譯自評或互評,也可在網上交流討論、分享學習資源、掌握學習進度、實現師生互動。
此次培訓令我受益匪淺,使我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有了更理性的反思和更科學的規劃,加強了理論素養,對口譯教學研究也有了更大的興趣和信心。正如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譯協副會長黃友義在開幕式中強調的,翻譯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礎,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橋梁。希望中國譯協本科翻譯師資培訓越辦越好,為高??诠P譯人才培養添磚加瓦!
(作者:和靜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翻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