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器以善事,正名以順言
來源:《中國翻譯》 發布時間:2016-01-13
2009年7月27日至8月10日,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翻譯教師和翻譯愛好者匯聚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參加了2009年中國譯協高等院校本科翻譯專業師資培訓課程。該次課程設置科學、分工明確、內容多元、重點突出,各位授課專家不畏酷暑,為廣大學員烹制了一場場精彩的翻譯盛宴。筆者有幸參加了該課程的筆譯班,從中深受啟發,感觸良多。
本次筆譯培訓課程分為筆譯技能(24小時)、筆譯教學法(30小時)和翻譯理論研究(24小時)三大模塊。授課教師陣容強大,分別來自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高級翻譯學院、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嶺南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復旦大學、四川大學等多所國內外知名院校。
整體而言,筆者認為筆譯課程具有如下特點:
1.導向及時
本次課程的進行,適逢國內高校本科翻譯專業試行和申辦如火如荼的階段。自2006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復旦大學、河北師范大學三所高校獲準試辦本科翻譯專業以來,國內多所高校紛紛相時而動,加入了申辦隊伍。截止2009年,已有19所高校取得了這一資格,并有望在近幾年內達到50余所。
作為內地教學領域的一個全新面孔,本科翻譯專業究竟該如何展開教學?如何區別于傳統的外語專業?如何確立獨立的培養目標?如何設置獨立的課程模式?這些問題的解決與否,或解決方式得當與否,都會直接影響該專業的長遠發展。為此,國內翻譯界眾多學者,包括穆雷、鄭敏慧(2006),姜秋霞、曹進(2006),莊智象(2007),何剛強(2007a, 2007b, 2007c),穆雷(2008),仲偉合、穆雷(2008),鮑川運(2009),任文(2009)等,都通過多種途徑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并提出了卓有成效的方案,也為過去三年的本科翻譯專業教學提供了可貴的借鑒。
然而,本科翻譯專業畢竟是個新生兒,在作為新生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各種現實的問題或困難。比如,國內具備本科翻譯專業招生資格的高校,目前在一些教學活動和理念上還存在較大差異;部分教師從傳統外語專業教學轉型到翻譯專業教學時,角色轉換意識不強;部分教師對于傳統教學翻譯和專業翻譯教學概念劃分不清;培養目標和教學環節尚存在脫節現象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僅可以使后續開設本專業的高校少走彎路,而且對翻譯學科整體體系的發展壯大也會起到重要作用。
本次培訓課程,正是把準了這一時機,力邀國內外相關專家,及時對上述問題做出了深入剖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穆雷教授、仲偉合教授,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鮑川運教授,分別以“本科翻譯教學大綱”、“本科翻譯教學的理念和準則”、“翻譯教學的過程和基本準則”為題,從宏觀角度向全體學員介紹了本科翻譯專業教學的總體導向。上海外國語大學姚錦清教授,則圍繞本科翻譯專業教學的定位、培養目標、教學方法三個方面,詳細探討了專業翻(筆)譯和大學翻譯的區別、專業翻(筆)譯和文學翻譯的區別,并著重分析了目前國內翻譯教學中存在的幾大誤區。從而幫助學員厘清了概念、明確了方向,為今后的翻譯教學樹立了明確的目標。
針對翻譯教學師資的培養,復旦大學何剛強教授指出,在新的教學環境下,教師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1)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精通翻譯的一般策略與技巧;2)有寬廣的翻譯理論視野,熟悉譯論的國內外發展動向;3)有持久的琢磨翻譯的激情,懂得教學的互動與循循善誘。同時,他還強調了為本科翻譯專業教學重新打造教師團隊的理念,認為要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翻譯人才,必須要有合格的師資隊伍。
關于本科翻譯教學的培養側重點,本次課程也在考量國情大局的基礎上,旗幟鮮明地做出了表示:本科翻譯專業教學應強化漢譯外訓練。在本次課程開幕式上,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中國譯協副會長、《中國翻譯》雜志主編黃友義先生做了題為《中譯外: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的講座。他指出,“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的逐步深入,中譯外的重要性、迫切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對于西方國家的交流而言,母語譯出是個錯誤的選擇(Translating from mother tongue into foreign language is a wrong choice),而對于中國而言,由于種種原因,母語譯出卻是唯一的選擇(only choice)”。這都充分證實了漢英翻譯人才的缺乏,以及漢英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無獨有偶,上海外國語大學姚錦清教授也從“漢英翻譯人才難找、歷史問題、市場需求”三個方面,論述了漢英翻譯人才的巨大需求。本次課程把準了這一脈絡,在三個模塊,尤其是翻譯技能模塊,重點強調了漢譯英技能的實踐(在第一模塊24個小時中,中譯英課程占了15個小時),從而為全體學員今后翻譯課堂教學的側重點樹立了方向。
2.突出實戰
穆雷(2006)教授指出,“翻譯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合格的職業翻譯人才和翻譯研究及教學人員。”因此,本科翻譯專業設立的一項重要目的,就是把翻譯教學請出封閉式的象牙塔,使其能直接與市場面對面,從而為翻譯的專業化和產業化奠定基礎。于是,這就面臨一個翻譯課堂教什么的問題?換言之,在未來的翻譯專業課堂教學中,傳統上占主導地位的文學翻譯應該占多少比例,非文學翻譯或曰實用翻譯又應該占多少比例?
上海外國語大學謝天振教授談到,“在新的翻譯現實中,文學翻譯現在已經只是所有現實翻譯行業中很小的一部分,文學翻譯的邊緣化、非主流化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科技、商業、娛樂、媒體等實用文獻的翻譯越來越成為當今翻譯的主流。”由此可見,實用文獻的翻譯必將在本科翻譯專業教學中占據較大部分比例,從而保證學生能在今后的職業選擇和事業發展中處于有利局勢。
為順應這一潮流,本次培訓課程在翻譯界廣納賢良,邀請了不同領域的翻譯人員現場說法,為翻譯教學展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姚錦清教授便是以雙重身份蒞臨本次培訓的代表,他不僅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翻譯實戰經驗和教學方法,而且更以翻譯從業人員和翻譯公司經理人的身份,分析了翻譯與翻譯教學、翻譯教學與翻譯市場的關系,同時以海量的翻譯實例開闊了大家的視野。在理念上經過“洗腦”之后,學員們對翻譯課堂有了新的認識,懂得了翻譯教師不僅需要技巧的講評、理論的思考,而且更要有實戰經驗作為輔助。
為突出翻譯實戰的必要性,該課程還邀請到了外交部翻譯室的吳婷、張穎兩位資深翻譯,她們分別就外交外事口譯譯員的基本素質要求和外事翻譯的錄用要求做了介紹,并與學員分享了作為外事翻譯的甘苦。其中,有句關于鍛煉譯員心理素質的話,讓人記憶特別深刻:Strive for the best, accept the second best, and prepare for the worst. 其實,這句話可以用在翻譯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會有所助益。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北京語言大學劉和平教授在題為《翻譯質量評估與教學研究》的講座中,結合自己多年的翻譯實踐和教學經驗,提出了將翻譯職場引入課堂教學的理念。她認為,職場規則引入課堂以后,傳統的準確、通順等標準將不再是譯者的全部訴求,對譯者能力的評估還要考慮諸多文本之外的參數,例如譯文完成速度、專業水平,價格因素,譯者與客戶的關系,文字處理設備的應用等。劉教授的倡導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形式,而且更能提高專業培養的效果,在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使其盡早作好從業準備。
翻譯課堂教學是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進行的,翻譯課堂的實戰性首先取決于教師的自覺意識,這就有賴于教師實戰意識的培養??梢哉f,突出實戰,關鍵問題在于具備一支真正能帶領學生從事翻譯實踐,并在翻譯實踐中協助學生增長知識的師資隊伍。本次培訓正是在教師傳統教學意識的轉變上下足了功夫,這無疑為中國翻譯專業教學的重新定位和起步夯實了基礎。
3.視野前瞻
當今,我國國際地位空前提高,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尤其是華夏文化的外宣,需要越來越多高水平、高層次的翻譯人才。然而,反觀目前國內翻譯市場,可謂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個別公司缺乏翻譯資質、翻譯品牌意識不強、質量監控缺位、價格非常態起伏、從業人員責任意識不強,所有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著中國翻譯市場的持續、快速發展。
面對這種窘境,我們該何去何從?誠然,上述問題絕不可能僅靠一己力量而得以解決。國內翻譯市場的凈化,有賴于立法保護、從業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第三方監督機制的建立等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然而,因素眾多并不是放棄解決問題的理由。這些問題值得中國翻譯界每一位有志之士的關心、關注。黃局長在談到翻譯人才培養的迫切性時指出,目前國內翻譯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歸咎于以下四個方面:1)專業化程度不夠;2)譯者職業道德水平不高;3)管理不善;4)教育的缺失。其實不難看出,若對前三點原因追根溯源,我們總能在第四點上找到落腳點。換言之,對于上述問題的出現,我們是否需要做出這樣的反思,即在過去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中,教育者是否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過翻譯市場、翻譯實戰?返回來說,我們若在學生接受翻譯專業教育的過程中,使其具備專業化素養、良好的職業操守,明確從業過程的管理,那么當他們成為翻譯從業人員之后,整個翻譯市場會呈現一種怎樣的形態呢?
該課程組織者以敏銳的前瞻眼光,探索到了這一條規律,從而在課程的三個模塊都強化了這一意識。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次本科翻譯師資的培訓,對于國內翻譯市場的凈化不失為一項有效舉措,恰如一股清流,蕩滌污垢,為中國翻譯事業的蓬勃發展迎來明媚的春天??芍^是“問泉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4 理論前沿
本次課程第三模塊的授課專家,均為香港及內地資深翻譯理論家或翻譯家,他們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與學員分享了自己的治學之道和新近研究成果。各位大師的授課觀點鮮明、論證獨到,使廣大初窺門徑的學員堅定了從事翻譯理論研究的信心。
在理論模塊第一講中,南京大學許鈞教授通過對“翻譯”一詞的解析,分別從翻譯作為“主體”,翻譯作為“過程”,翻譯作為“結果”三個方面展開了深入細致的論述。他認為,翻譯無論是作為主體、過程,還是結果,都有非常廣闊的研究空間。在開場白中,他以幾組措辭的翻譯為例,展示了如何對這些細小譯例進行理性分析,并最終升華為譯學理論思考的過程。在翻譯作為主體一節中,許教授提到了翻譯家之間的比較問題,認為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宗教等因素都會影響到翻譯家對作品內容的取舍或對翻譯策略的選擇。在翻譯作為結果一節中,他探討了翻譯文學在譯入語國家或地區的影響和接受,并認為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此外,對于在翻譯中如何維護文化多樣性,如何保持文化平衡等問題,許教授也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一種語言的消失,就代表著一種文化的消失,因而在國際關系中,不能有語言霸權現象,翻譯或翻譯研究對文化多樣性的關注,不失為一種維護文化平衡的有力措施”。
香港嶺南大學的張南峰教授在本課程中主講文化翻譯研究,題目是《文化語境中的翻譯研究——多元系統論的應用方法與學術信念》。張教授論點清晰,視角犀利,以“good”一詞的翻譯為例,探討了國內研究者在引進西方譯論過程中的不足之處,認為中國學者在引入西方翻譯理論時,只是關注了技術層面,而沒有關注到其后隱藏的價值觀差異。在探討了翻譯文學的中心與邊緣化問題之后,張教授提出中國譯學的發展,需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且兩者之間應當相互調節。
上海外國語大學謝天振教授以《譯介學——比較文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為題,探討了比較文學文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謝教授從西方翻譯研究的三大突破和兩大轉向入手,介紹了譯介學誕生的歷史背景,并在其講座的第四部分,論述了譯介學研究為翻譯研究展現的新層面,其中著重介紹了“翻譯文學”這一概念,認為翻譯文學不等于外國文學,而是民族(國別)文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謝教授還指出了翻譯文學研究所展示的巨大學術空間,為學員的翻譯研究指出了新的道路和拓展方向。
本次培訓課程的最后一講由中山大學王東風教授擔綱,題目是《形式的復活——從詩學角度看文學翻譯》。王教授首先提出,文學的形式主義不同于政治領域所談的形式主義,它牽涉到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的東西。在分析了形式主義所走過的一段沉寂之路之后,王教授以“亡者歸來”為題,闡述了形式主義在文學界、翻譯界被重新審視的過程。他認為形式本身是具有意義的,是“文學性”的一部分,不關注形式的翻譯或者對形式產生誤解,都會造成文本審美效果的減損。因此,他提出的詩學翻譯原則,即是以常規對常規,以變異對變異。王教授在其講座的最后一部分,講解了詩學理論在翻譯教學和實踐中的運用。
當然,其他教授的講座也可謂精彩紛呈,百花齊放。但囿于篇幅所限,恕不一一贅述。
結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廣大學員在第一模塊增長了“翻譯實踐技能”,在第二模塊掌握了“翻譯教學方法”,通過第三模塊了解了“翻譯研究方法”。有這些法器在握,相信廣大學員在今后的翻譯教學、翻譯實踐和翻譯理論研究中,總體水平必定會顯著拉升。
本科翻譯專業的發展任重道遠,需要譯界同仁的不懈努力,更有賴于翻譯師資隊伍的壯大。本次培訓班的舉行,及時厘清了概念,明確了方向,可謂“正其名,而順其言”,吹響了翻譯專業建設大步向前的號角,是國內翻譯教學領域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作者:張文濤 寧波大學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