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由重慶翻譯學會和四川外國語大學主辦、重慶工商大學承辦的重慶翻譯學會第二十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以線上方式隆重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翻譯與中國文化國際傳播”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研討。會議和直播平臺上參會者總計近3000人。開幕式由重慶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周琳主持。
重慶工商大學校長孫芳城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他代表重慶工商大學歡迎蒞臨的專家、學者以及各高校師生,介紹了學?;厩闆r,并期待各高校共同努力,推進翻譯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為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積極貢獻。

(圖:重慶工商大學校長孫芳城致歡迎辭)
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重慶翻譯學會會長董洪川在致辭中感謝了市內外的與會嘉賓的熱情參與和重慶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精心安排,對學會成員單位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給予高度肯定和熱烈祝賀,并深情回顧了學會發展的二十年歷史。他希望重慶翻譯界同仁攜手共進、再創輝煌。

(圖:重慶翻譯學會會長董洪川致開幕辭)
在主旨發言環節,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作了題為《實踐為主,培養實用翻譯人才--外語教育的新方向、新使命》的報告,從知識的積累,實踐的重要性,傳播的意識和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四個方面,舉例分享做翻譯實踐的體會,突出說明國際傳播時代背景下,翻譯實用人才應該著力下功夫的領域。

(圖: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黃友義作主旨報告)
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語料庫研究院院長胡開寶的報告《語言智能背景下MTI人才的培養:挑戰、對策與前景》在概覽語言智能的發展歷史及其主要領域的基礎上,深入分析了語言智能背景下MTI人才培養所面臨的挑戰以及為應對這些挑戰所采取的對策,展望了MTI人才培養的未來發展前景,認為未來MTI教育應在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和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積極應對語言智能的發展,以構建適應語言智能發展需求的MTI人才培養體系。

(圖: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助理胡開寶作主旨報告)
重慶翻譯學會副會長、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文旭在其發言《比喻性語言及其翻譯問題》中提出:使用比喻性語言的基礎仍然是說話人所具有的語言知識以及各種認知能力,語言的比喻用法是語言創造性的最高表現。因此,比喻性語言的翻譯同樣涉及譯者的各種知識和認知能力?;谟h語料,結合隱喻的特征和功能,他還闡釋了翻譯的隱喻和隱喻的翻譯等議題。

(圖: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文旭作主旨報告)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博士生導師黃忠廉暢談“觀翻譯與翻譯觀”。他借參禪觀山的三重境界,類推出觀譯三境界:“見譯是譯” 即初觀或粗觀,也是近觀;繼而“見譯似譯”但非譯,因是面面觀,只得片面真理;終得“見譯只是譯”的翻譯觀,取決于扎根實踐與玄觀翻譯。黃教授認為,觀譯全過程螺旋上升,又不斷返璞歸真,由簡至繁,再去繁趨簡,方得至簡翻譯觀的真諦。

(圖: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黃忠廉作主旨報告)
重慶翻譯學會副秘書長、四川外國語大學翻譯學院院長李金樹在題為《歷史合理性:翻譯批評的一個基本向度》的報告中提出,歷史合理性將翻譯批評發生的歷史根源納入考量范圍,不僅可避免批評研究的“情緒化”、“簡單化”和“平面化”,增強批評的信度和效度,更有利于我們深入考察批評生成的文化肌理,從而拓展和深化翻譯批評研究的視閾。西南政法大學教授黃春芳基于一次教學案例,細致講解了在《英漢合同文本翻譯》課程教學中如何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她根據課程的學科屬性,采取“挖掘+增補”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致力于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法律翻譯人才。重慶郵電大學教授王強介紹了信息科技翻譯教學案例庫的編制及應用,該案例庫的編制可以用于翻譯測試和翻譯研究,有利于提高專碩學生的實戰水平和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語言橋集團董事長朱憲超以《新時代數智化語言人才共育共建》為題,強調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革新讓外語院校和語言服務企業都有了新的使命和責任。校企需要共同探索產學研結合,以利于翻譯專業人才的培養,使其發揮語言優勢,與行業深度結合,服務國家需求。
下午,會場分小組圍繞“翻譯理論與翻譯人才培養”、“典籍翻譯與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外宣翻譯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翻譯技術及應用”四大主題進行了學術研討。各論壇發言精彩紛呈,專家點評深入透徹,參會師生互動積極,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圖:分論壇交流研討)
分論壇討論結束后,主會場繼續進行大會主旨報告。重慶交通大學副教授劉黎所作報告題為《循名責實:基于批評話語分析的馬戛爾尼使團中國著述漢譯書名探析》。該報告將英國馬戛爾尼訪華使團中國著述的書名譯寫視為話語實踐,借鑒批評話語分析方法探討漢譯書名如何被生產、傳播和接受,以期闡明漢譯書名多樣化敘述的背后實情。重慶翻譯學會副會長、三峽學院外國語學院院長劉曉林的報告《宇文所安翻譯深度考察的英漢語言類型研究》深度考察了宇文所安的譯文,認為宇文所安的譯文是研究英漢語言類型差異的重要窗口,從中可見英漢在并聯-內嵌、綜合-分析、語法-語義等方面的區分。重慶醫科大學教授章勇的報告題為《語義和語言環境對翻譯的影響——基于腦電證據》。該研究聚焦語境如何調節翻譯的神經認知過程,使用事件相關電位(ERP),用側抑制范式研究語言和/或語義語境對翻譯的影響。重慶工商大學教授趙昌漢以研究方法“field research”的漢譯為例,探討學生術語的翻譯問題。他認為,語料庫研究表明,field research作為一種研究方法,起源于自然科學,多用于人文社會科學,專門術語形成于1980年代??疾炱淦鹪匆约皻v史演繹,field research應該翻譯為“實證研究”或者“實地研究”。重慶師范大學教授黃緬介紹了心智哲學視角下的反語英譯研究。她從心智哲學的視角入手,提出了反語翻譯的標準是感受性質的反向相鄰,通過實例分析,發現譯者可根據目標語讀者與源語讀者感受性質的反向相鄰程度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四川外國語大學在站博士后、長江師范學院副教授趙國月的報告主要探討新時代中國非虛構文學在英語世界的譯介研究。報告指出,新時代國內出版社“送出去”作品與國外出版社“拿過去”作品在選題傾向和敘事類型上都存在差異,隱含著不同的傳播意圖。從敘事類型入手選擇文本向英語世界譯介,或許是今后中國非虛構文學走進英語世界的可選之路。重慶大學副教授路斯琪的報告基于《道德經》在法語世界的200年譯介史,從跨文化和創造性闡釋的角度,多維考察文字、圖像、聲音、姿態等不同模態對文本核心概念“道”的意義塑造、建構和傳遞。重慶翻譯學會常務副會長、四川外國語大學副校長祝朝偉、重慶翻譯學會副會長李永毅、張紹全、劉世英、楊潔、羅天等主持了大會發言。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的李長栓教授和重慶各高校的專家學者一道,主持并點評了四個場次的小組討論。
大會的閉幕式由重慶翻譯學會秘書長、四川外國語大學科研處處長胡安江主持。分論壇主持人西南政法大學曹志建、重慶醫科大學王良蘭、重慶工商大學鄒莉和重慶科技學院董保華匯報了各小組的研討要點。重慶翻譯學會副會長、魯迅翻譯文學獎得主、重慶大學教授李永毅對本次大會作了全面細致的總結發言,充分肯定了大會所取得的積極學術成果和實踐指導意義,并代表學會向領導嘉賓、參會代表、主辦單位和承辦單位表達了誠摯感謝。重慶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黨總支書記周銳代表下屆年會承辦單位發言,他期望明年的年會在重慶理工大學美麗的蝴蝶山下、花溪河畔線下舉行。會議最后在熱烈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圖:重慶翻譯學會第二十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部分參會代表云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