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由中國網傳播指導,傳神語聯、北京中投視訊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傳神者大會在北京召開,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聯動呈現,匯聚科技,文化,傳播等業內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行業領袖。大會由網家家平臺同步直播,吸引了十余萬觀眾在線觀看。
2017年12月11日李克強總理考察傳神時曾向語言服務行業發出這樣的囑托:“ 你們是全人類、全世界的使者,把你們的神氣傳向全人類”!為了不負囑托,傳神語聯倡議將每年的12月11日設為“傳神者日”。匯聚全球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人士,共探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未來。至此,傳神者大會已成功連續舉辦三屆。
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在講好中國故事,播好中國聲音,推動文化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第四屆傳神者大會以“ 數字傳播·文化共振”為主題,共探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文化產業未來。
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先生親臨大會并作大會主旨致辭,他表示”中國越是發展,國際影響力越是增強,越需要講好自己的故事 。文化傳播要多樣化,尤其在跨語言的傳播上,翻譯不僅僅是翻譯文字,更要轉換語言背后不同的文化含義,這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最根本的東西。”
2017年12月11日李克強總理考察傳神時曾向語言服務行業發出這樣的囑托:“ 你們是全人類、全世界的使者,把你們的神氣傳向全人類”!為了不負囑托,傳神語聯倡議將每年的12月11日設為“傳神者日”。匯聚全球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人士,共探跨語言文化傳播產業未來。至此,傳神者大會已成功連續舉辦三屆。
202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提出: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在講好中國故事,播好中國聲音,推動文化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第四屆傳神者大會以“ 數字傳播·文化共振”為主題,共探數字技術賦能下的文化產業未來。
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先生親臨大會并作大會主旨致辭,他表示”中國越是發展,國際影響力越是增強,越需要講好自己的故事 。文化傳播要多樣化,尤其在跨語言的傳播上,翻譯不僅僅是翻譯文字,更要轉換語言背后不同的文化含義,這是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最根本的東西。”

中國外文局原副局長兼總編輯、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
新形式 新變化
語言是文化傳播最為重要的載體,語言傳播也就是文化的傳播。知名語言學家,北京語言大學李宇明教授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中國文化傳播的三路徑和開拓中文的國際傳播大道三個方面進行了主題報告。他強調語言是文化重要的負載者、構建者、闡釋者和傳播者,全社會都需要加強語言意識,提升語言覺悟,利用“大華語”理念和數字技術,幫助母語通道開發。通過30-50年的努力,可望將中文推到世界第二通用語的地位。”
成為資本創始人及執行合伙人、觀察者網創始人李世默先生在演講中提出,“要更好的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神,以文化人向世界闡述推薦更多更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的優秀文化。中國價值的國際傳播現在正進入重要的機遇期,我們要更加自信,把自身的發展理念、發展經驗向全世界宣傳。”
作為跨語言文化平臺服務提供者,傳神語聯創始人兼董事長何恩培提出,通過語言去表達文化的內核,數字技術的助力提升人機共譯模式的創新,提升整體翻譯的效率和質量,將中國文化內核體現在語言中,讓跨語言的文化交流不再有障礙。這也預示著新翻譯時代即將來臨,客戶需求變化,企業模式轉變,翻譯賽道將迎來革新。

傳神語聯創始人兼董事長何恩培
人的本性就是需要娛樂的,而文化是娛樂的一種方式。國際知名語言服務公司 Nimdzi lnsights CEO,語言服務第一書《翻譯公司基本原理》作者Renato Beninatto提到想象力是創造新現實的重要力量,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諸如5G,虛擬現實等技術通道,也從根本上實現了文化形態創新。
新技術 新傳播
文化與科技將交織構成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有機整體,文化經濟將與數字經濟發生化學反應,廣袤大地的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將被科技激活,文化將在科技的助力之下成為推動國家與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大國的文化底色將愈加彰顯。
創新工場首席科學家、瀾舟科技創始人,中國計算機學會副理事長周明博士圍繞認知智能的崛起,認知智能所從事的,機器翻譯的進展和發展趨勢等三個方面講述了“認知智能如何推動企業發展”。通過預訓練模型重塑所有自然語言的關鍵技術,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柔性AI智能云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推動認知智能實現飛躍。同時伴隨著認知智能的崛起,機器翻譯將迎來全新進展。

創新工場首席科學家、瀾舟科技創始人周明博士
數字文化是很好的傳播方式,也是文娛產業走向全球很好的工具。中娛智庫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高東旭在演講中提到,中國數字文娛產業部分領域已經在全球占據了重要市場份額,諸如手機游戲;其他的細領域比如網文,網劇,動畫等等受到了全球用戶的喜歡和強烈關注。在這樣的大好形勢背景下,我們需要花大力氣去挖掘中華文化的內容,通過數字技術的加持,讓更多包含文化內核的文娛產品出海。

中娛智庫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高東旭
數字賦能,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在文化與科技的對望融合下,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將有哪些具體應用?在數字技術的賦能下,又是誰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阿里巴巴達摩院高級算法專家張昱琪,國廣東方副總編輯趙紅雨,中央電視總臺新聞頻道《新聞紀實》欄目紀錄片導演柴紅芳,國際多語言平臺全球說聯合創始人副總裁楊利民就“數字時代,構建文化共振新思想”展開了圓桌討論。
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傳統文化產業帶來了全新思路,中國的文化內容有了更廣闊的舞臺和空間。從內容生產到對外傳播,利用多語種平臺和人機協同共譯技術讓中國故事插上騰飛的翅膀。數字與文化的交融讓更多不了解和想要了解中國文化的人,能夠看到屬于中國的故事。
新生態 新未來
數字技術賦能下,各產業生態未來將會有怎樣的變化和趨勢。暨南大學,國家語委海外華語研究中心主任,郭熙教授從海外華語傳承方面談論自己的看法。郭熙教授認為互聯網和新技術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利用好這些新型技術對于海外華語的傳承和傳播都大有可為。不同于以往傳統的華文學校教育,現在有更多的方式和平臺做好華語傳播。
不僅傳統產業生態在數字技術下發生了轉變,更多新型的概念應運而生。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教授,新加坡經濟學會副會長李國權教授帶來了元宇宙概念的分享。元宇宙不僅改變了時間與空間的認知,同時改變了虛擬空間所有權的認知。有了“數字傳播”,就能建立元宇宙的知識和能力,有了“文化共振”,才能維護虛擬社會、經濟、金融和治理的穩定。
傳統升級,海外中文教育轉被動為主動
如今中國已在全球的聚光燈下,中文比任何時候都要更加引起全球的矚目。那么讓國際中文教育如何在這樣一個新的形式之下,通過技術賦能,以全新模式得以有效發展。

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于曉,北京語言大學博士生導師、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王治敏,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院長李祿興,北京師范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語言與文字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宋繼華,梅蘭書院校董會主席、北京語言大學華文教育研究院名譽院長李曉梅。五位來自教育領域的專家圍繞”讓世界學好中文,實現文化共享共振“展開討論。
新技術時代,全球中文教育的發展趨勢產生了明顯變化。從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再到教學內容都逐步改變。語言作為文化傳播重要的交流方式和載體,海外中文教育是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渠道。
第四屆傳神者大會已圓滿落幕,希望未來會有更多更優秀的中國“傳神者”們,面向國際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文化成為新的形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