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目錄
理論研究 /05 翻譯詩學與詩學翻譯 王東風
17 中國譯論史百年探要 黃忠廉 費周瑛
26 西方翻譯倫理思想批判性審視 胡作友 彭九州
國家翻譯能力建設研究專欄
/35 國家翻譯技術能力研究:概念內涵、要素分析和主要特征 王華樹
譯史縱橫
/44 歷史語境下的翻譯自覺:馬古烈與《中國古文選》 唐鐸
譯介研究
/52 “理”的“西哲格義”——20世紀上半葉朱子學在英語世界的譯介研究 田莎
/62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合譯與實踐社群的構建——以紙托邦為例 盧靜
翻譯教學
/71 基于生態范式的翻譯專業課程思政體系構建 楊志亭
/78 國家翻譯能力視域下的法律翻譯教學 張法連
譯家研究
/87 譯編結合,譯以載道:伍蠡甫的翻譯觀探微 王家嫻 陶友蘭
譯家談譯
/94 奉獻一份別樣的譯文——我譯《老人與?!?nbsp; 林一安
學術視點
/99 翻譯研究的數字人文“轉向”:現狀及反思 張威 雷璇
翻譯評論
/107 漢譯莎劇拾遺:首個傳教士合譯本《海國趣語》 朱安博 賀時緯
書刊評介
/115 漢語鄉土語言英譯研究的問題、理論與方法——《漢語鄉土語言英譯行為批評研究》述評 王峰 喬沖
學術訪談
/121 新時代外交口譯的特征、原則和挑戰——徐亞男大使訪談錄 李鑫 漆薇
學術爭鳴
/130 《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英文本對比研究 楊宇冠 李立
/137 再論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實踐報告的寫作——與李長栓教授商榷 楊帆 王京平
實踐探索
/144 語用修辭學翻譯原則 侯國金
/152 基于原型范疇理論的《黃帝內經》情志術語翻譯研究 楊渝 陳曉
/160 “換易言語使相解”——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葡漢語對翻譯評析(2022) 劉全 盧亞偉
/165 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意漢語對翻譯評析(2022) 王軍 趙石薇
自學之友
/171 Why Fiction Is Good for You (Excerpt)(Jonathan Gottschall) 周領順 劉晶晶 譯/176 譯者行為理論指導下的翻譯實踐過程 周領順
/181 什么叫“虛偽的謙虛”?(季羨林) 王維東 譯
/184 怎樣把變通貫穿到漢譯英的字里行間 王維東
/188 英文摘要
/191 第三十五屆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競賽規則 /
詞語選譯
/夾頁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重要概念漢英對照(一)
中文摘要
翻譯詩學與詩學翻譯
王東風 廣西民族大學/中山大學
摘要:本文介紹了詩學在文學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認為文學翻譯和研究應該引入詩學的視角和方法論。詩學認為,詩學功能是文學作品的首要功能,而實現詩學功能主要依賴以反?;谋磉_方式為特征的文學性,因此詩學翻譯也應將實現原文的詩學功能置于優先考慮的地位,盡可能地保留原文文學性的審美特征、效果和價值。文學翻譯研究則應對原文的文學性在翻譯過程中的得失進行描述、分析和探討。本文認為,中外翻譯詩學研究目前都不是很完善,文學翻譯者對文學和文學翻譯缺乏足夠的詩學意識,這嚴重影響了文學翻譯實踐及研究的質量和水平,因此有必要在文學翻譯研究中引入詩學的方法論,建立系統的翻譯詩學,進一步推動文學翻譯實踐和研究的發展。關鍵詞:詩學;翻譯詩學;詩學翻譯王東風 廣西民族大學/中山大學
中國譯論史百年探要
黃忠廉 費周瑛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黃忠廉 費周瑛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摘要:中國譯論史研究始于百年前,近40年來日漸趨熱,也逐步發聲海外。本文基于文獻揭示了中國譯論的發展軌跡:中國譯論發展分期分明,經驗性特點貫穿始終,理論自覺逐漸提升;傳統譯論現代性闡釋與轉化穩步推進,當代譯論以理論創新為己任,本土譯論試建初見成效,跨學科研究范式漸受歡迎。以本土文化為根基,以西方譯論為參照漸成共識。
關鍵詞:中國譯論;發展史;百年;軌跡
西方翻譯倫理思想批判性審視
胡作友 彭九州 合肥工業大學
胡作友 彭九州 合肥工業大學
摘要:西方翻譯倫理思想是由貝爾曼率先提出,韋努蒂、切斯特曼、皮姆、羅賓遜等人繼承并發展的有關翻譯倫理方面的理論,傳入中國后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并成為研究熱點。中國翻譯界的態度逐漸由引進、模仿、套用轉向反思、解構、批判。本文針對西方翻譯倫理思想進行分析,在肯定其理論價值的基礎上指出其存在單一化、極端化、理想化、模糊化和隨意化的不足。如何克服其理論缺陷,實現與中國翻譯實踐的有效結合,是中國學界必須面對并解決的難題。扎根于中國翻譯實踐,聚焦實際問題,以此為出發點促進外來研究成果與中國本土情況的有機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外來理論的中國化進程,推動更切實有效、更具有普適性的翻譯倫理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關鍵詞:西方翻譯倫理思想;異質性;職業倫理;翻譯學;中國
國家翻譯技術能力研究:概念內涵、要素分析和主要特征
王華樹 北京外國語大學
王華樹 北京外國語大學
摘要:在人工智能時代,國家翻譯技術能力對國家翻譯實踐來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首次明確提出國家翻譯技術能力的概念,系統地分析國家翻譯技術能力的構成要素,歸納其主要特征,據此構建出國家翻譯技術能力的基本框架。開展國家翻譯技術能力研究、加強國家翻譯技術能力建設,對于促進當代翻譯理論體系的豐富和完善、推動新時代國家翻譯能力和國家翻譯實踐的創新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關鍵詞:國家翻譯能力;國家翻譯技術能力;概念內涵;構成要素;主要特征
歷史語境下的翻譯自覺:馬古烈與《中國古文選》
唐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唐鐸 上海外國語大學
摘要:馬古烈是20世紀上半葉唯一一位在中國古代散文領域深耕細作的法國漢學家,其譯本《中國古文選》是法國本土出版的首部中國古代散文選集,對后世中國古代散文在法國的譯介與傳播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以《中國古文選》的翻譯為研究對象,探究法國漢學家馬古烈在歷史語境下對中國古代散文有意識的接受與闡釋方式,重點考察他對翻譯文本的選擇和對翻譯策略的運用,并深入分析歷史語境下《中國古文選》的譯本功能與譯本地位,以期為中國古代散文外譯提供有效路徑與實證支持。
關鍵詞:法國漢學;《中國古文選》;馬古烈;歷史語境;譯本功能
“理”的“西哲格義”——20世紀上半葉朱子學在英語世界的譯介研究
田莎 中南大學
田莎 中南大學
摘要:“理”是朱子學的最高范疇。20世紀上半葉,在西方文化危機的歷史語境中,朱子學英語譯介的第二個歷史階段(以西釋朱期)悄然展開,總體呈現出一種鮮明的以“理”為核心的“西哲格義”傾向?;趯?ldquo;格義”跨文化內涵的闡釋,本文結合具體的歷史語境考察了卜道成、卜德、霍金、李約瑟在譯介中對“理”的“西哲格義”,試圖以此揭示20世紀上半葉朱子學英語譯介的總體面貌及潛在的歷史文化價值,以為當下朱子學國際傳播提供歷史借鑒。
關鍵詞:“理”;朱子學;英語譯介;“西哲格義”;20世紀上半葉
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合譯與實踐社群的構建——以紙托邦為例
盧靜 上海財經大學
盧靜 上海財經大學
摘要:中國當代文學海外譯者隊伍不斷擴充而逐漸呈現社群合作的顯著特征,這一趨勢與學界對合譯主體的社會化拓展不謀而合。在此背景下,以典型譯者社會化合譯分析為切入點,文本聚焦紙托邦從網站到實踐社群的演進過程,將該社群的“實踐”、“網絡”和“意義”三大特征與合譯關聯并形成社會化合譯分析框架,旨在構建紙托邦實踐社群并揭示社會化合譯模式對中國當代文學海外傳播的意義。
關鍵詞:合譯;中國當代文學;實踐社群;紙托邦
基于生態范式的翻譯專業課程思政體系構建
楊志亭 四川外國語大學
楊志亭 四川外國語大學
摘要:生態范式在自然生態平衡的元背景下構筑了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倫理基礎。在當前國內廣泛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大環境下,生態范式對于構建翻譯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具有重要的闡釋和指導作用。課程思政教育旨在建立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政生態共同體,構建翻譯專業課程思政體系則應當順應生態性思政教育模式,堅持“同向同構、譯思怡思”的理念,在培養學生職業翻譯能力的同時,幫助學生充分感知和養成符合社會生態倫理的理性價值觀,尋求群體規約性與個體差異性之間的和諧與平衡,并明確個人的生態定位。只有當學生主動承擔起維護社會政治生態和諧平衡的職責,翻譯專業才能有效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生態范式;翻譯專業;課程思政;同向同構;譯思怡思
國家翻譯能力視域下的法律翻譯教學
張法連 中國政法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
摘要:國家法律翻譯能力直接決定了中國法治國際傳播效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法律翻譯教學是提升國家法律翻譯能力的核心基礎。本研究表明,高校法律翻譯教學應以強化培養具有較強國家法律翻譯能力意識的高端法律翻譯人才為目標,充分調動協調法律翻譯能力構成影響因素,改進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置、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改善師資隊伍知識結構、提高法律翻譯能力測試的信度和效度,促使法律翻譯教學各環節形成合力,實現科學職業化的國家法律翻譯能力目標培養。國家法律翻譯能力的提升是講好中國法治故事的前提保障。張法連 中國政法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
關鍵詞:國家法律翻譯能力;法律翻譯教學;法律英語;法治傳播
譯編結合,譯以載道:伍蠡甫的翻譯觀探微
王家嫻 陶友蘭 復旦大學
王家嫻 陶友蘭 復旦大學
摘要:伍蠡甫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翻譯家、美術理論家、西方文論專家、文學家、國畫家,一生著譯不輟,與其父伍光建被稱為“中國譯壇雙子星”。他翻譯、策劃、編譯、審校各類譯著譯作達四、五百萬字之多,涵蓋文學、文論、西方現代美學以及歷史等各領域。本文擬概述伍蠡甫的翻譯經歷,結合實例提煉三個主要翻譯特色:(1)整體觀:注重考察翻譯原文本的來源,有意識地融文論、畫論和譯論于一體;(2)主體性:根據時代和讀者的需求,篩選合適的翻譯材料,對語言結構和文體進行大膽創新;(3)責任感:通過翻譯助力藝術創造、加速文化轉型、推動社會發展,體現了譯者的責任擔當。這些特色突顯了伍蠡甫的翻譯觀:始于翻譯,超越翻譯,充分拓展翻譯的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
關鍵詞:伍蠡甫;翻譯;整體觀;主體性;責任感
翻譯研究的數字人文“轉向”:現狀及反思
張威 雷璇 北京外國語大學
張威 雷璇 北京外國語大學
摘要:數字信息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人文學科的發展,同樣也深刻地影響了翻譯實踐、教學及研究。面對數字人文這一時代熱潮,數字人文語境中翻譯研究現狀及特征要全面評價,數字人文翻譯研究在本體關照、理性分析、實際應用等方面的問題也須客觀分析,由此探討翻譯研究的數字人文“轉向”的可能性及未來發展,進一步明確數字人文性質翻譯研究獨特的跨學科屬性及人文學科價值與定位。
關鍵詞:翻譯研究;數字人文;轉向;跨學科
漢譯莎劇拾遺:首個傳教士合譯本《海國趣語》
朱安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 賀時緯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朱安博 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 賀時緯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摘要:作為首個傳教士合譯本,《海國趣語》以蘭姆姐弟改寫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為底本,是早期莎劇進入中國的重要表征,為莎劇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后期漢譯莎劇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資源,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本文擬以漢譯本《海國趣語》的本土化構建為主線,從標題與序言、文白雜糅文體風格、出版機構廣學會與“文化適應”的翻譯策略等考察該傳教士合譯本的美學價值、文學價值、史學價值和翻譯理論價值。
關鍵詞:《海國趣語》;傳教士;本土化構建;漢譯莎??;傳播與接受
漢語鄉土語言英譯研究的問題、理論與方法
——《漢語鄉土語言英譯行為批評研究》述評
王峰 山東大學 ∣ 喬沖 吉林大學
——《漢語鄉土語言英譯行為批評研究》述評
王峰 山東大學 ∣ 喬沖 吉林大學
摘要:漢語鄉土語言翻譯對闡釋中國文學的民族性,拓展其世界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一直以來,相關研究明顯缺乏系統性,探討的深度也有所不足,鄉土語言的界定、形式特征、翻譯批評原則等基本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明確。周領順等人的新著《漢語鄉土語言英譯行為批評研究》,以“譯者行為”為切入點,系統地回應了以上問題,并結合自建的“葛浩文鄉土語言翻譯語料庫”,首次對葛浩文鄉土語言翻譯實踐進行了窮盡式的描述性批評研究,頗具理論和實踐價值。該書深刻的問題意識、文本與人本融合的理論創見以及多視角融合的研究方法,不但在鄉土語言外譯的很多方面具有首創性,也對彌補后結構主義翻譯批評的理論缺陷,完善翻譯學的方法論體系具有啟發意義。
關鍵詞:漢語鄉土語言翻譯;譯者行為批評;葛浩文
新時代外交口譯的特征、原則和挑戰——徐亞男大使訪談錄
李鑫 漆薇 上海交通大學
李鑫 漆薇 上海交通大學
摘要:徐亞男歷任中國外交部翻譯室主任、中國駐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大使、聯合國大會和會議管理部文件司中文處處長等職,在外交翻譯和國際交流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文通過對徐亞男大使的專題訪談,探討外交口譯的界定、特征、作用,外交譯員的角色,新時代外交口譯的發展趨勢、原則與挑戰等問題,以期幫助讀者從共時和歷時兩個維度深入了解外交口譯。
關鍵詞:徐亞男;外交口譯;訪談
《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中英文本對比研究
楊宇冠 李立 中國政法大學
楊宇冠 李立 中國政法大學
摘要:《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nternational Covenant on Civil and Political Rights,簡稱ICCPR)是聯合國最重要的人權公約。該公約有不同的中文本,包括聯合國大會1966年通過的文本,2002年聯合國應中國政府要求將原中文本的“盟約”一詞改為“公約”的文本,以及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中文科根據該公約英文本重新翻譯的文本。一些中文本中存在若干翻譯錯誤。法學界和翻譯界有必要研究和厘清ICCPR中文本里存在的各種翻譯錯誤,為我國政府有關部門提供參考,同時也應當以正確的中文本作為個人權利的依據和法學界研究該公約的作準本。
關鍵詞:ICCPR;公約;盟約;中文本;人權保障
再論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實踐報告的寫作——與李長栓教授商榷
楊帆 王京平 中國海洋大學
楊帆 王京平 中國海洋大學
摘要:本文是對李長栓教授在《中國翻譯》2021第2期發表的《以實踐報告展示翻譯能力——論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翻譯實踐報告的寫作》一文的回應。此文提出以“理解、表達、變通”為核心的CEA寫作框架,筆者撰寫此文對CEA框架的三分法提出不同看法。在此基礎上,筆者參考穆雷等人2012年制定的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參考模板,依據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有關論述,設計了一個從宏觀到微觀的翻譯實踐報告參考框架,以期為形成一個更為科學、實用的撰寫模板提供思路。
關鍵詞:翻譯實踐報告;CEA寫作框架;參考模板
語用修辭學翻譯原則
侯國金 莆田學院 / 華僑大學
侯國金 莆田學院 / 華僑大學
提要:基于先前的語用翻譯學、“翻譯修辭學”、“語用修辭翻譯”,以及筆者的“語用修辭原則”構想,提出了“語用修辭學翻譯原則”,含八條準則,即八個方面的“洞察”和“竭力保值翻譯”,旨在聯姻語用、修辭和翻譯,闡釋譯者如何才能達到語用修辭等效。運用“語用修辭學翻譯原則”進行文學(詩歌)翻譯的例析,一方面有助于文學翻譯及其批評,另一方面也佐證了“語用修辭學翻譯原則”的可行性。譯者要有語用修辭敏感性,捕捉話語的認知語用標記性、社會語用標記性或 / 和修辭語用標記性以求相應的語用修辭等效翻譯。
關鍵詞:語用翻譯學;語用修辭學;修辭翻譯學;翻譯修辭學;語用修辭學翻譯原則
基于原型范疇理論的《黃帝內經》情志術語翻譯研究
楊渝 陳曉 上海中醫藥大學
楊渝 陳曉 上海中醫藥大學
摘要:原型范疇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采用原型范疇理論對中醫典籍中的術語進行范疇化分類,可以解決目前術語標準化建設中術語翻譯缺乏系統性的問題。以《黃帝內經》所提出的情志學說為例,情志所包含的術語數量巨大,分散在129個篇章之中,且往往內涵豐富,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傳統的個案翻譯研究方法不能實現對其進行系統整理,而采用范疇分類和模型構建可以突顯情志術語范疇的多層級結構(上、中、下位范疇詞),形成術語集束,系統提煉整個范疇的翻譯原則、方法和策略,使《黃帝內經》形成相對穩定的譯文體系。范疇理論為術語標準化提供新的方法學基礎,同時也為國學典籍術語翻譯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關鍵詞:原型范疇理論;認知語言學;《黃帝內經》;情志術語;翻譯
“換易言語使相解”——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葡漢語對翻譯評析(2022)
劉全 盧亞偉 天津外國語大學
劉全 盧亞偉 天津外國語大學
摘要:本文基于“換易”與“相解”這兩個翻譯過程中的核心要素,對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中葡漢-漢葡參賽譯文中出現的典型問題進行了分析。參賽譯文中由于選手對漢語及葡語在詞匯、語法、篇章結構等方面所存在的差異把握不夠充分,影響了譯文相對于原文的準確理解與表達。翻譯中,譯者需要充分了解源語文本的題材、用詞特點、語法特征和語體風格及作者的寫作意圖等因素,力求實現合理的“換易”,從而達到充分“相解”的目標。
關鍵詞: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漢語;葡萄牙語
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意漢語對翻譯評析(2022)
王軍 北京外國語大學 ∣ 趙石薇 天津外國語大學
王軍 北京外國語大學 ∣ 趙石薇 天津外國語大學
摘要:第34屆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首次設立意大利語組別比賽, 共吸引了來自中意兩國142位選手參賽。參賽譯文中不乏優秀作品,不僅展現出我國高校意譯漢-漢譯意教學的水平,更說明一批優秀的意大利語工作者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搭建中意兩國文化交流平臺。參賽譯文中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錯譯問題,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能夠引起意大利語工作者的注意,同時推進我國意大利語教學,提高意譯漢和漢譯意的水平,從而為我國翻譯事業的發展和中意文化交流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錯譯;文學修辭;文體風格;翻譯方法;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