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目錄
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專欄/
5 攜手建強高端翻譯人才隊伍 推動建設適應新時代國際傳播需要的國家翻譯能力——在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會上的致辭 杜占元
7 抓住機遇,守正創新 推進翻譯專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2022年會綜述
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
12 創新翻譯專業教育模式,培養新時代高層次翻譯人才——翻譯專業學位博士研究生培養調研座談會綜述 黃友義 楊平 邢玉堂
理論研究/
16 譯者行為研究及其理論建設 周領順
24 以“易”解譯:譯解之中“道器”的詩學釋義 張宏雨 劉華文
33 超越傳統、現代與后現代:涌現性符號翻譯理論 宋美華
國家翻譯能力建設研究專欄/
44 跨學科視角下國家翻譯能力概念再思與指數構建研究 任文 趙田園
譯史縱橫/
53 梁啟超“翻譯強國”思想的體系性探究 賀愛軍 侯瑩瑩
61 中國精神在德國的現代建構——衛禮賢中國典籍的翻譯與接受 徐若楠
譯介研究/
69 同心同理與文學回歸:《射雕英雄傳》譯傳中的主體性 蔣童 張葉
77 《黃帝內經》在俄羅斯的翻譯與接受研究 楊仕章 艾麗華
翻譯教學/
85 熱觀察與冷思考:翻譯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實踐路向探究 覃軍
92 基于師生合作評價的同傳教學模式構建——以翻譯碩士(MTI)同傳課程為例 齊濤云 孫曙光
譯家研究/
99 “僑居地漢學家”莫朗的翻譯選擇 張薔
學術視點/
106 作為“文學模型”的翻譯及其創造性 曹丹紅
翻譯評論/
114 湯姆斯漢學翻譯中的中國本土主義價值取向 彭文青 馮慶華
書刊評介/
122 翻譯史研究新進路——《不平等與不對等:晚清中外舊約章翻譯史研究》評述 龍飄飄
學術訪談/
128 中國主題圖書在阿拉伯語國家的譯介——埃及漢學家艾哈邁德·賽義德訪談錄 高彬 宋曉芬
學術爭鳴/
134 論政府間國際組織法律文件翻譯的“同一律”——以《國際衛生條例》為例 殷峻
實踐探索/
142 黨政文獻翻譯中的守正與創新——二十大報告英譯實踐感悟 韓清月
154 翻譯中的再概念化認知操作:以中國古詩英譯為例 肖開容文旭
163 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西漢互譯典型錯誤評析(2022)陳磊 李想 & 吳兆穎 韓芳
自學之友/
171 A Song of Books (Excerpt)(John Lubbock) 曹明倫 譯
174 再談“深度翻譯”和“隱性深度翻譯” 曹明倫
178 以創新挖潛保租房市場(張漢斌) 蔡力堅 譯
180 金融翻譯要點探析 蔡力堅
詞語選譯/
186 國家主席習近平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重要語匯摘編
188 英文摘要 /
191 第三十五屆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競賽規則 /
中文摘要
譯者行為研究及其理論建設
周領順 揚州大學
周領順 揚州大學
摘要:譯者行為研究既是“人本”路徑的譯者研究,也是翻譯批評和翻譯社會學的研究內容。本文梳理了譯者行為研究的背景和國內外三大研究陣列的研究,界定了譯者行為研究屬性及其上下關系,分析了譯者行為研究在中國的階段性進展,認為我國譯者行為批評視域的譯者行為研究目標明確,體系化特征明顯。譯者行為批評作為中國本土翻譯理論之一,隨著十多年的發展與新時期理論的體系化再構,有望在譯者行為研究領域切實起到引領的作用,從而參與到國際譯學對話中去。
關鍵詞:譯者行為研究;譯者行為批評;三大研究陣列;中國學派翻譯理論
以“易”解譯:譯解之中“道器”的詩學釋義
張宏雨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 劉華文上海交通大學
張宏雨 上海海事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 劉華文上海交通大學
摘要:以“易道”說譯道,即“易理翻譯論”,為翻譯研究對民族經典的一種回望。翻譯的“誠”、可譯性、風格轉譯等, 皆可從《周易》“道器”思想里找到翻譯心法的本土原型起點。翻譯的“誠”不只止于文本的外在形態,更在于內質思想心性的回返,即并非對“器”之信,是對“道”之信;而擺脫可譯與否的兩難困境的方法,是把語言作為“得意之器”,棄小言求大言,超越語言既定形貌去無限親近那個無法陳述的“道”:人、物、情的互顧、會通與合一,進而所構筑的文本自由化的思想空間,最終達成譯文新的言說統一。面對文本風格的轉譯,惟有將“以同而異”視為目標,追求譯文與原作風格的“道”同而非“器”同。這便是譯事所欲還原的“初一念之本心”。
關鍵詞:《周易》;詩學;易道;翻譯
超越傳統、現代與后現代:涌現性符號翻譯理論
宋美華 西南交通大學/利茲大學
宋美華 西南交通大學/利茲大學
摘要:復雜性于近年來受到中外翻譯學界的關注。相關探索,以南非學者科布斯· 馬雷的涌現性符號翻譯理論最為突出。該理論是對翻譯研究宏觀發展趨勢中根本問題的回應,以復雜性哲學為認識論出發點,結合復雜性理論中的相關概念,在皮爾斯符號學中翻譯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一個可解釋帶有“翻譯性”現象(包括語際翻譯)的翻譯定義,超越傳統、現代和后現代翻譯研究在哲學意義觀上的對立,在認識論、方法論、學科互涉方面有重要意義,可謂目前翻譯理論的前沿研究之一。
關鍵詞:復雜性;涌現;符號翻譯;約束;吸引子
跨學科視角下國家翻譯能力概念再思與指數構建研究
任文 趙田園 北京外國語大學
任文 趙田園 北京外國語大學
摘要:當下,作為一種文化、政治和經濟活動的翻譯既是一國國際傳播的重要手段,也是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 在各國日益激烈的軟硬實力競爭中愈發受到重視。本文基于經濟學、管理學等跨學科視角,對“國家翻譯能力”概念及要素進行再思,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具有三級可測量指標的國家翻譯能力指數指標體系,闡述該體系構建方法,初步論證其穩定性和有效性。開展國家翻譯能力及其指數研究既是對翻譯應用研究的跨學科拓展,也是了解各國翻譯能力特征與發展水平、開展國家和國別翻譯能力縱橫雙向評價的重要工具,并將為我國國家翻譯能力提升提供對策參考,助力軟硬實力和國際話語權提升。
關鍵詞:跨學科視角;國家翻譯能力概念;國家翻譯能力指數;軟硬實力
梁啟超“翻譯強國”思想的體系性探究
賀愛軍 侯瑩瑩 中國海洋大學
賀愛軍 侯瑩瑩 中國海洋大學
摘要:梁啟超的“翻譯強國”思想構成了一個系統的體系結構,具體包括強國與新民的本體論、譯書三義的方法論、廣譯西書的媒介論。強國與新民是梁啟超翻譯實踐的價值旨歸與終極意義,譯書三義是實現“翻譯強國”的具體方法與途徑,廣譯西書是實現“翻譯強國”的媒介與橋梁。選擇合適的翻譯材料、制定恰當的翻譯原則、培養專門的翻譯人才,通過廣譯西書,借鏡他者,實現強國與新民的終極目標,構成了梁啟超“翻譯強國”思想的體系性。“翻譯強國”是梁啟超翻譯思想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所在,其所有的翻譯行為與翻譯論述均圍繞這一中心展開。只有充分理解這一思想的內涵與體系,才能夠探明梁啟超翻譯實踐與文學創作的終極意義,才能夠找到近代中國“救亡與啟蒙”翻譯傳統的濫觴之地。
關鍵詞:梁啟超;翻譯強國;方法論
中國精神在德國的現代建構
——衛禮賢中國典籍的翻譯與接受
徐若楠 北京外國語大學
——衛禮賢中國典籍的翻譯與接受
徐若楠 北京外國語大學
摘要:德國傳教士、漢學家衛禮賢翻譯的“中國宗教和哲學”源流叢書(1910-1930)是20 世紀德國文化史上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品。本研究旨在從19、20 世紀之交德國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出發考察衛氏的翻譯活動,闡明衛氏在翻譯中國哲學典籍方面的突破性和創新性成就,以此說明他對20 世紀現代德國精神的巨大影響。本文依托大量原始史料,揭示了衛氏通過正本清源和中西互釋的翻譯方法,為歐洲讀者創造性地建構出了中國智慧的現代普世人文價值,從而啟迪了西方精神的更新,開啟了近現代東西方文化理解的新篇章。
關鍵詞:衛禮賢;中國典籍翻譯;現代;德國文化;中西互釋
同心同理與文學回歸:《射雕英雄傳》譯傳中的主體性
蔣童 張葉 首都師范大學
蔣童 張葉 首都師范大學
摘要:相較于金庸小說在華人圈內的“閱讀神話”,其譯本在英語世界的接受程度遠遜色于東亞文化圈。遲來的《射雕英雄傳》英譯本《英雄誕生》打破了長久以來的失衡狀態。集文學代理人、譯者和傳播者于一身的郝玉青,在遴選、翻譯和傳播三個譯傳階段都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三階段最終形成合力助推金庸作品走向世界。郝玉青借助副文本將西方讀者代入金庸世界,而后以回歸文學的方式,創造性地翻譯人名,運用流暢性與異質性兼備的翻譯策略吸引讀者,讓西方讀者產生熟悉感的同時, 又讓譯作負載的文化內涵呈現出一種“可控”的“獨特”。郝玉青在譯傳階段的努力讓《英雄誕生》的譯介產生出良好的效果。傳播學的觀照放大了郝玉青在譯傳中的主體作用,同時又突破了僅在翻譯過程中討論譯者主體性的局限。
關鍵詞:主體性;郝玉青;《射雕英雄傳》;《英雄誕生》;文學譯傳
《黃帝內經》在俄羅斯的翻譯與接受研究
楊仕章 艾麗華 上海外國語大學
楊仕章 艾麗華 上海外國語大學
摘要:《黃帝內經》的外譯與接受研究目前尚缺乏俄語譯本與俄羅斯接受方面的探索。本文通過分析《黃帝內經》各個俄語譯本及有關俄譯者,揭示了《黃帝內經》的俄譯與在俄傳播狀況,指出各個譯者的翻譯策略與翻譯動機,并從館藏、使用、評論三個方面分析了不同譯本在俄羅斯的接受情形。研究發現,中俄文化差異符合俄羅斯讀者的心理預期,俄譯時完全可以較大程度地再現中醫和中國文化元素。
關鍵詞:《黃帝內經》;俄語譯本;俄羅斯;翻譯;接受
熱觀察與冷思考:翻譯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實踐路向探究
覃軍 湖北民族大學
覃軍 湖北民族大學
摘要:本研究通過對我國翻譯課程思政研究成果的統計與梳理,分析了當前翻譯課程思政建設的成效及偏誤問題,并從思政教育對翻譯人才教育的價值出發,提出了將教材建設、課程建設、教學方法、翻譯實踐、教師言行進行深度融合的翻譯課程思政路向,以保障翻譯課程“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隱性契合,構建獨具翻譯課程特色的思政模式。
關鍵詞:翻譯課程思政;現狀與問題;思政模式;路向研究
基于師生合作評價的同傳教學模式構建
——以翻譯碩士(MTI)同傳課程為例
齊濤云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 孫曙光 北京體育大學
——以翻譯碩士(MTI)同傳課程為例
齊濤云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 孫曙光 北京體育大學
摘要:譯文講評是同傳教學中建構學生同傳技能的重要環節。我國目前MTI 典型班級規模為20-30 人,在此規模的班級中開展同傳教學會遇到課堂講評環節互動不夠充分的問題。本研究將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師生合作評價”引入同傳教學,構建了同傳教學的“合作評價”模式。此模式將評價活動由課堂擴展到課前和課后,形成了“課前初次自評- 課堂合作講評- 課后再次自評- 課后小組互評”的評價周期。研究表明,該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較高程度的認可,通過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實現了比傳統教學模式更高效的多點多方互動。
關鍵詞:師生合作評價;同聲傳譯;教學模式;產出導向法
“僑居地漢學家”莫朗的翻譯選擇
張薔 山東大學
張薔 山東大學
摘要:譯者“為何譯”、“譯什么”和“怎么譯”是書寫中國文學外譯史無法回避的根本性問題。法國外交官喬治·蘇利 耶·德·莫朗是20 世紀初“僑居地漢學家”的代表,也是這一時期譯介作品數量最為豐富、類型最為多元的西方譯者。本文以翻譯選擇為視角,將莫朗置于“僑居地漢學”勃興的歷史背景中,考察其翻譯生涯的選擇、譯介選材(單行本、選集和文學史著述)的特點,以及為順應譯入和譯出文化語境所采取的翻譯策略,以此探究20 世紀初期中國文學法譯的特點。
關鍵詞:翻譯選擇;莫朗;僑居地漢學;中國文學
作為“文學模型”的翻譯及其創造性
曹丹紅 南京大學
曹丹紅 南京大學
摘要:翻譯通常被認為低于原作一等,是一種“次等文學”。近年來,法國學者威廉· 馬克斯卻提出了將翻譯視作“文學 模型”的嶄新觀點。翻譯之所以能夠作為文學模型,是因為翻譯建立于轉換機制之上,翻譯無時無刻不在跟存續與變形的關系打交道,翻譯始終涉及選擇一部分可能性而放棄另一些可能性的操作。這些機制與關系也處于包括寫作在內的各種創造活動的中心,但它們在翻譯中呈現得最為明顯、最為活躍,因此我們有可能借助翻譯去認識文學創造機制。將翻譯視作文學模型,能夠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翻譯與文學的關系,并深入理解翻譯活動的創造性。
關鍵詞:“文學模型”;轉換;“互化”;選擇;創造性
湯姆斯漢學翻譯中的中國本土主義價值取向
彭文青 蘇州大學 │ 馮慶華 上海外國語大學
彭文青 蘇州大學 │ 馮慶華 上海外國語大學
摘要:彼得·佩林·湯姆斯(Peter Perring Thoms)以其對文學性的追求、對異質性的還原、對審美性的強調,在古典漢學研究及翻譯領域展現了與眾不同的翻譯風格,在跨文化溝通層面書寫了中國本土主義的價值取向。本文以湯姆斯節譯的三部中國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今古奇觀》和《花箋記》為案例,描述譯本中字字對譯、詳實腳注、矩陣排版等特色,結合副文本資料,探究湯姆斯的獨特價值取向。本文認為,漢學家譯者湯姆斯作為文化調解者,力圖保留和再現作品文學性與審美特征,還原與闡釋了中國本土文學系統與文化語境,不僅表達了對中國文學及文化的充分尊重,也為中國文學譯介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湯姆斯;中國本土主義價值取向;《三國演義》;《今古奇觀》;《花箋記》
翻譯史研究新進路
——《不平等與不對等:晚清中外舊約章翻譯史研究》評述
龍飄飄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不平等與不對等:晚清中外舊約章翻譯史研究》評述
龍飄飄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摘要:近年來,翻譯史研究日益受到重視,翻譯活動、翻譯機構、翻譯人物和翻譯作品等方面的研究逐漸深入,翻譯史研究方法和路徑也在不斷拓展?!恫黄降扰c不對等:晚清中外舊約章翻譯史研究》基于概念史研究方法,將研究背景置于晚清歷史場域中,聚焦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間中外不平等條約中的不對等翻譯問題。該書通過對條約中英文約本及其簽訂前后的翻譯活動進行考證,以還原歷史現場,探究作為歷史事件本身的翻譯在中外不平等條約史上所呈現的樣貌和展現的歷史作用,厘清、補寫乃至重構晚清舊約章相關的歷史敘事。該書視角新穎,考據詳實,在史料、方法、理論、譯史書寫等方面都有獨到價值。
關鍵詞:不平等條約;不對等翻譯;概念史;翻譯史研究
中國主題圖書在阿拉伯語國家的譯介
——埃及漢學家艾哈邁德·賽義德訪談錄
高彬 揚州大學 |宋曉芬 江蘇科技大學
——埃及漢學家艾哈邁德·賽義德訪談錄
高彬 揚州大學 |宋曉芬 江蘇科技大學
摘要:主題圖書譯介是推動中國話語“走出去”的重要路徑。近年來,中國主題圖書在“一帶一路”沿線阿拉伯語國家的譯介發展較快。本文從阿語讀者對中國主題圖書的興趣點出發,聚焦中國主題圖書在阿語國家的譯介主體、翻譯策略和接受效果等話題,對埃及漢學家艾哈邁德·賽義德先生做了專訪,從漢學家的視角呈現了中國主題圖書在該地區的譯介狀況。
關鍵詞:中國主題圖書;阿拉伯語國家;譯介;接受
論政府間國際組織法律文件翻譯的“同一律”
——以《國際衛生條例》為例
殷峻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以《國際衛生條例》為例
殷峻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摘要:政府間國際組織法律文件翻譯是我國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的基礎性工作,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和參與全球治理的關鍵環節。本文以《國際衛生條例》中文版翻譯為例,分析其中違反“同一律”的誤譯類型,審視政府間國際組織法律文件翻譯“同一律”的內涵,包括政府間國際組織法律文件與我國法律部門間、政府間國際組織法律文件內部間及我國國際法部門與國內法部門間的“同一”。
關鍵詞:政府間國際組織;法律翻譯;同一律;國際法;《國際衛生條例》
黨政文獻翻譯中的守正與創新
——二十大報告英譯實踐感悟
韓清月 中國外文局
——二十大報告英譯實踐感悟
韓清月 中國外文局
摘要:二十大報告作為黨的全國代表大會舉旗定向的政治宣言,重申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核心理念和重大論斷, 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思想、理念和論斷,推出了一系列新戰略、新舉措。如何翻譯這些重要思想、核心理念和重大論斷?如何處理文本中的大段落、長句子、無主句等難點?如何向英語受眾傳達習總書記鮮明的語言風格?筆者基于二十大報告的翻譯實踐,針對上述問題,對報告的英文譯文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總結,以期對其它黨政文獻的翻譯有所啟發和借鑒。
關鍵詞:二十大報告;黨政文獻;核心理念;語言風格;英譯
翻譯中的再概念化認知操作:以中國古詩英譯為例
肖開容 文旭 西南大學
摘要:翻譯轉換反映原文與譯文在語言形式上的非對應性,其背后有何認知機制?根據認知語言學的語義觀,意義理解是一個動態的概念化過程。翻譯涉及原文理解的概念化、譯者的再概念化操作和譯文理解的概念化,其中的核心是譯者的再概念化認知操作。以中國古詩英譯為例,譯者通過識解操作、隱喻操作、轉喻操作、范疇化操作等進行概念重構,在源語言文化和目標語言文化之間建立概念對接,促進目標讀者的理解。認知操作是譯者翻譯策略選擇和翻譯轉換的內在認知機制,其外在表現為譯文與原文語言形式的偏離。對譯者認知操作的分析既可揭示翻譯轉換背后的深層認知機制,也有助于讓譯者的主體性成為翻譯研究的重要關注點。肖開容 文旭 西南大學
關鍵詞:再概念化;中國古詩;認知操作;翻譯轉換
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西漢互譯典型錯誤評析(2022)
摘要:本文結合2022年第三十四屆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西譯漢、漢譯西競賽原文的特點,對參賽譯文中出現的典型錯誤和問題進行分析。西譯漢原文是一本詩集的序言,文學性很高,評析圍繞詞匯、句法、邏輯、文體四個方面展開;漢譯西原文選自《人民日報》時評,評析分為詞匯和句法兩個層面,并分別從語言、文化、交際三個角度展開。對具有共性的問題進行分類例析可為今后的翻譯實踐和翻譯教學帶來一定啟示。
關鍵詞: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西譯漢;漢譯西;錯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