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報紙有篇《一切快餐化(The snackification of everything)》。英語中本無snackification一詞,是作者艾克斯特教授根據小吃之意的snack一詞杜撰出來的。文章說,“快餐化”已滲透到社會眾多領域,成為時下美國文化最流行的標志。如雜志只登極短文章(snackable items);成套唱片受冷遇,一首首單獨的歌卻被追捧;時尚的一次性時裝很受歡迎等等。上述觀點雖有點前衛,但“快餐化”這種行為潮流,正在不斷擴展這一點,卻不是“危言聳聽”。 快餐,本來僅指簡便的飲食方式,但如今,它已演變為比喻快捷、速成的一種生活狀態。伴隨著多媒體的興起,在文化領域,也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快餐式文化消費,以至被人們統稱為快餐文化。隨著社會節奏加快,工作和生活壓力很大,時間和精力又有限,許多人常把快餐文化當成減壓放松的一種方式。加上生活中高科技的應用越來越廣,快餐文化乃至“快餐化”不僅會長期存在,而且還會擴展蔓延?,F實要求人們對快餐文化,不能只是葉公好龍式地評頭論足,而是應該積極面對,善于介入與引導,抑制它的消極面,充分發揚它的正能量。
對待快餐文化,不同的人喜厭各異。即便同一個人,不同時間和不同場合,其喜厭取向也常會交替互換。通常提起快餐文化,人們難免產生某種貶義的聯想,總覺得它屬于“下里巴人”、“不上臺面”?,F實中也確實有些快餐文化,粗制濫造、嘩眾取寵、格調低下,有的還刻意惡搞媚俗,在涉黃邊緣打擦邊球,以致名聲更加受損,陷入低檔、粗俗之列。
盡管如此,生活中不少人依然會關注、消費、有時甚至欣賞快餐文化。因為其精干形式、輕松內容和愉悅功能,往往能給人帶來樂趣??觳臀幕@種人喜人厭、時喜時厭的多樣性,也許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不僅文化娛樂有快餐,隨著淺閱讀、快速通訊、自動售貨、網絡交易、速成教學以及各式各樣便捷產品的出現,使得“快餐式服務”,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常態。“快餐化”的趨勢,大有不可阻擋之勢。
試以閱讀方式為例。社會文明的傳承與發展,當然離不開對書本知識的深閱讀。但是不同層次讀者,有不同的閱讀需求,在不同環境和不同時間,讀者對深淺閱讀的需求,也會有變化。還有些人,不是出于積累知識,只是為了獲取信息,喜好碎片式快速瀏覽,只求知而不求其然。像這樣滿足了閱讀人的個性需求,也是一種收獲,俗話說開卷有益,淺閱讀總比不閱讀強嘛。
互聯網時代,閱讀方式也在變化。在線閱讀、手機閱讀、耳機聽讀,以及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視、微電影等“微產品”的流行,正在構建以淺閱讀認知為主要特征的“微時代”。淺閱讀的讀者,在讀者群中占據的比重,勢將日益擴大。對他們的需求,出版人應該變漠視為介入,改觀望為引導。
要倡導短寫作?,F今不少人看書,一見長篇,往往挑著讀、跳著讀??墒菚昀镔u的,又多是大開本厚書。其實書厚,學術含量未必一定就高。短作品要求主題突出,文字精練,往往比寫長篇更難。要積極扶持擅長創作淺閱讀作品的作者,鼓勵名家多為淺閱讀寫作。改變按字數計酬辦法,對短作品,實行優作優酬,特優特酬。 出版呢,也要有新理念。要提倡理論著作出版通俗本。鼓勵在微童話、微詩歌、微科普、微科幻、微自然、微太空等領域,打造優質淺閱讀讀物。多出些經典內容、快餐形式的書,這對普及知識定有好處。網上有人建議“讀首詩再睡覺”,值得提倡。 快餐文化也能出精品,社會閱讀風氣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本文節選自2015年2月26日《新民晚報》)